重燃2003万古青天一株柳

第1104章 战场绝不仅仅是国内!(第2页)

 没法不忐忑,毕竟这是未知的挑战。 

 出海战略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扩张计划,它还意味着他们必须面对全新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压力。 

 但这种忐忑更像是人体极度激动兴奋时的颤抖。 

 任何一家公司,急剧扩张期,职位晋升的速度是最快的,遍地都是机会,只是看能不能抓住。 

 而公司达到全盛之日时,职位也就相对固定了,这个时候要往上爬,难于登天。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这一变化感到兴奋。 

 另一部分人心中却有些五味杂陈。 

 “出海”意味着国际业务,而国际业务的开展,且不说好不好做的问题,对个人的要求首先就是语言关。 

 在中层干部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炎黄集团外延式并购时被并购的老牌品牌商的原班人马。 

 大多都40岁了,甚至还有不少人是50岁左右的。 

 且不说其他语言,光是英语,他们现在也就只认识26个字母。 

 他们只想得起一个对话:how r u?i'm fine,thank u,and u? 

 顶天了再加上一个 how do u do?how do u do! 

 根本并不具备国际业务所需的语言能力的他们,其实心里也清楚,等待自己的后果是什么。 

 他们之所以还能坐在这个位置上,只是因为小卿总还没有开始进行并购后的整合工作。 

 不少人目光在台上意气风发的少年身上徘徊,心中的算盘打得飞快。 

 多年的职场经验让他们心里门清,作为中层领导,最重要的不是能力。 

 因为有能力坐上这个位置的人,太多。 

 最重要的,永远是对领导的忠诚。 

 至于领导是谁…… 

 这就不好说了。 

 理论上,肯定是集团董事长。 

 但是很残酷的现实是,作为子公司的中层干部,如果没有特殊的机缘,他们是接触不到集团董事长的。 

 甚至,集团高层领导,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搭不上线。 

 只能是自己山头的话事人。 

 他们知道,在这个关键时刻,如何表现出对山头话事人的忠诚,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职业道路。 

 许多人开始在心里盘算,如何在即将到来的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甚至能够借此机会更上一层楼。 

 李雅丽坐在会场中,眉头微蹙的她,始终将视线的焦点放在中层干部们的表情上。 

 因为,她发现,坐在主席台上的那位苏家女,时不时的便将目光投向了她。 

 对于躲了整整三年秦缦缦的李昭君来说,这种目光的含义,她是再熟悉不过的。 

 应付起来,也是驾轻就熟。 

 礼貌的回视,而后降低自己对老幺的关注即可。 

 不过这么看来,她倒是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 

 很显然,会场里的中层干部的表情大致可以分成三种,一种是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看到了希望;一种则显得沉思,眉头紧锁,似乎在权衡利弊。 

 还有一种则是无悲无喜,不过这种表情的人,通常脸上都是有着岁月的沧桑。 

 这个时候,她那国企小领导爸妈茶余饭后聊天时那些不经意的话语,在她脑海里形成了闭环。 

 根据这些中层干部的表情,她大概也能判断出他们的想法。 

 三类人,本质上是少壮派、保守派和混吃等死派。 

 但共同点是,他们似乎从未怀疑过卿云提出的出海战略会失败。 

 这让李雅丽感到奇了怪了。 

 他们怎么如此笃定,认为炎黄集团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与巨头竞争并分得一杯羹? 

 这种自信从何而来? 

 与此同时,分会场的员工们也在交头接耳,他们心中同样充满了疑惑。 

 出海,真的那么容易吗? 

 老外会买税控机咩? 

 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压根儿不需要发票。 

 税制不完善的,用不上,税制完善的,早就从以票定税进入到了现金流定税的阶段。 

 而经济体制不一样的华国,自然是有自己特殊国情所在的。 

 要由易而难得缓步推进,涵养水土后才能养鱼。 

 所以,炎黄集团的税控机到国外去卖给谁? 

 只能砍掉税控软件卖裸机。 

 但如此做,相当于炎黄集团赖以成名的‘软硬结合’模式直接废掉了,和其他品牌商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这种情况下,他们是不看好其产品竞争力的。 

 因为品牌。 

 拥抱世界后,他们见过太多太多的国内品牌在国内市场上被外资品牌围剿的例子。 

 国产的电视机、冰箱、彩电等产品在外资冲击下的生死挣扎还历历在目。 

 其惨烈程度,‘大浪淘沙’都不足以形容,用‘百不存一’更为贴切一点。 

 虽然炎黄集团在国内市场上取得了优势地位,但这个地位怎么来的,大家心里面还是有数的。 

 垄断销售以及财大气粗的并购。 

 一个笑话,炎黄集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款真正面向消费级市场的产品诞生。 

 所以,对于炎黄集团的产品走出国门,面对国际竞争,基层员工们心中不免生出疑虑。 

 台上的卿云注意到了分会场的沉寂,他微微一笑,似乎对这种反应早有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