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0章 孔子骞:还有谁!(第3页)
这种独特的四学期制度在非洲国家中颇为常见,与国际上传统的两学期或三学期制度有所不同。
这种制度的设计旨在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和文化特点,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休息时间。
当然,这种四学期制度的优势,更在于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课程内容,同时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和研究。
然而,这种制度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比如课程安排紧凑,学生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孔子骞在了解了坦桑尼亚的教育制度后,对这种四学期制度感到既新奇又有些压力。
毕竟,四个学期里面,其实是有一个半的学期都是社会实践。
他知道,自己需要尽快适应这种新的学习节奏,才能在接下来的交换生生活中取得好成绩。
虽说现在身在非洲的他也断了走学术路径的念头,但华国人骨子里那种不想输给老外的劲头还是十足的。
至少也不能太丢脸。
要是混了一年,而后带几个不及格的成绩回去,他觉得……
至少在成冰和郭可面前,他可以不活了。
同时,他也意识到,这种制度为自己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他决定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此刻,正是第三学期的末尾,第四学期还未开始。
带着对新学期的期待和对未知的好奇,孔子骞踏上了前往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的路途。
开着一辆路虎卫士,他沿着熟悉的道路缓缓驶向达累斯萨拉姆大学。
没法不熟悉。
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位于市区西郊,距离市中心约13公里。
而炎黄集团和华唯集团的海外仓,也是这个方向,距离市中心15公里,又是一条路的,来来回回孔子骞自己都开了好几次了。
开车上学上班,不是他想洋盘。
原本打算乘坐公交系统了解坦桑尼亚普通人生活的孔子骞,在乘坐过几次公交车后便彻底放弃了。
达累斯萨拉姆市的公交系统实在让人难以忍受,狭小破旧的车辆、刺鼻的气味、漫长的等待时间,还有那让人窒息的拥挤,都让他望而却步。
记得第一次乘坐公交车时,那辆破旧的公交车车身油漆剥落,窗户上的玻璃也缺了几块,车内弥漫着一股混合了汗臭和汽油味的刺鼻气味。
公交车在坑洼不平的道路上颠簸前行,每一次颠簸都让车内的乘客们东倒西歪,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序的舞蹈。
而且这破公交也太慢,早上和傍晚的高峰期,会堵死人的,一个路口停上半个小时是常事。
更让他无法忍受的是,公交车的空调早已损坏,车窗只能半开,炎热的天气让车内如同一个蒸笼,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人挤人,人靠人,乘客们的汗水湿透了衣衫,抱怨声此起彼伏。
还有一次换乘公交车的时候着实吓着他了,车顶写着两个繁体字“灵柩”,不免感觉到后背发凉,果断选择等下一班,心想这樱花人卖车也不能欺负人家不识字,太不厚道了。
在经历了几次这样的折磨后,孔子骞果断放弃了乘坐公交车体验当地人生活的念头,转而接受了卿云送来的这辆路虎卫士。
每次驾驶这辆车,他都能感受到一种自由和掌控感,这让他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更加高涨。
这辆车是卿云专门给他配的。
按照他的级别显然是超标了。
孔子骞也不知道这是不是那便宜牢大出于对把他骗到非洲来的补偿,但他表示,这辆车算是送到他心坎上了。
当然,在非洲,这辆车可比轿车实用的多,这让孔子骞心里原本还有的怨言烟消云散。
这辆车不仅外观硬朗,内饰也十分舒适,宽敞的座椅和强劲的空调让他在炎热的天气里也能保持清爽。
到达学校后,孔子骞把车稳稳地停在停车场,然后朝着办公楼走去。
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是坦桑尼亚最古老及最大的公立大学,其前身是东非大学,创办于1970年,坐落于达累斯萨拉姆西郊,也是坦桑境内的最高学府。
校园内植物繁茂,花卉色彩鲜艳,仿佛整个校园都在诉说着生命的活力。
雨后,校园的空气清新宜人,漫步在树荫下的小道上,仿佛置身于一片森林之中,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
他穿过一片片绿意盎然的草坪,脚下是湿润的泥土,两旁的树木高大挺拔,枝叶繁茂,形成了一片片浓密的树荫。
雨后的空气带着一丝凉意,混合着泥土和青草的清新气息,让人心旷神怡。
校园里的花卉在雨后显得格外鲜艳,五颜六色的花朵在绿叶的衬托下,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卷。
孔子骞漫步在这样的环境中,心中的疲惫和压力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宁静和愉悦。
好吧,来都来了,最坏的结果也能接受了,于是一切都明媚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