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燃2003万古青天一株柳

第696章 那这个位置就让你坐呗!(第2页)

 

因特尔的Cpu便是如此,单颗成本几十的芯片,它就敢卖上千元,因为你就是造不出来。

 

而军工和民用的区别……

 

你可以这么理解,导弹一两米的误差,根本不是事儿。

 

她觉得笑话了。

 

在民用市场化上更是如此。

 

而材料,我们是没有!”

 

或者叫做不是没缺憾的。

 

这就决定了华国的半导体产业发展,从始至终都是在错位发展,它不是各个细分行业齐头并驱的共同进步。

 

华国的半导体产业,由于种种的历史因素,发展中断了几次,也空白了太长的时间,就像是一栋久未完工的烂尾楼一般,时不时的想起来了就修一点。

 

这个发展不是没弊端的。

 

卿云其实也有些无奈。

 

能买还算好,但别人不给你用了,这就难受了。

 

华国便是直到被卡脖子了,才开始在这个环节由国家主导进行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一般的解决了问题。

 

这如同在烂尾楼上一个区域,直接在外高价预制化了一个模块给嵌入进去了一般。

 

从功能上来说,没有任何问题。

 

只是成本上,花了大钱。

 

如同锦城的二环高架桥一般。

 

锦城的二环高架桥主体,是在施工现场外,通过预制模型,一节节造好,最后运到现场如同搭积木一般搭起来的。

 

这个做法,最大限度的缩短了工程施工对民生出行的影响。

 

但是造价,比修地铁还贵。

 

锦城地处平原,地铁一公里修建费用是6-7亿,而二环高架桥的决算则是一公里10亿。

 

而将这个场景还原到华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里,就会发现,因为发展的不协调,我们始终在花大钱办大事。

 

比如edA,都知道它是芯片之母,非常的重要,没有它芯片就设计不出来。

 

但是edA是怎么出现的呢?

 

在edA出现之前,设计人员必须手工完成集成电路的设计、布线工作,因为那个时候集成电路的复杂程度远不及现在。

 

当芯片内部电子管越来越密集的时候,手工完不成了,才有的edA。

 

那么第一代edA和最后那张手工图纸,相差有多大呢?

 

又有多难呢?

 

压根儿不难。

 

是后面的不断迭代,导致了这个难度的飞速提升,让人们站在四十年后发现,太难了。

 

难的究竟是什么?

 

难的是重新开发出一款能达到此时最先进制程的edA。

 

如果是还原到上世纪70年代的第一代edA呢,就是手工向电子自动化转变的临界点那个时候的edA呢?

 

一点也不难。

 

现在站在2003年这个时点,卿云想做的是,花小钱办大事。

 

华国半导体的发展,是逆向倒置发展的,而卿云,准备正向发展。

 

别说上世纪70年代的芯片,50年代的芯片依然在市场上有着广泛的空间。

 

在没有被卡脖子的年代里,正向猥琐发育是完全成立的。

 

追赶,就意味着可以摸着别人过河。

 

正向发展的迭代是可以快速完成的,因为路径就摆在那里。

 

如此在前面阶段造出来的芯片,肯定成本高昂超过了市场价格。

 

但只是亏钱,它可以收回一部分甚至大部分成本的,算大帐算下来,经济思维花费的钱绝对比前世行政思维下集中力量办大事要少的多。

 

还原到原材料上,自产原材料,卿云便可以解决一个难题。

 

实验材料。

 

半导体,始终是个技术活,无论是工业还是科研,都是需要材料来练手的。

 

说白了,需要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