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梦诱祖仁遭劫祸 权争兆世起波澜(第3页)

 他们商量好了,却各怀心思。

 尔朱天光直接跑回雍州,摆明了不想掺和后续的麻烦。

 这时,长广王元晔正好来到邙山南边,准备进京即位。

 尔朱世隆急了,赶紧派泰山太守窦瑗去见他。

 窦瑗一见面就开门见山:“王爷,天意人心都向着广陵王,您不如学尧舜禅让,免得夜长梦多。”

 元晔一听,脸色大变,支支吾吾道:“这……这未免太突然了吧?”

 窦瑗冷笑一声,直接掏出禅位诏书,往他面前一递:“王爷,请用印吧。”

 元晔骑虎难下,只好硬着头皮盖了印。

 窦瑗拿到诏书,立刻跑去见广陵王元恭。

 元恭倒是谨慎,连上三道奏表,推辞不受。

 可文武百官早已备好车驾,恭恭敬敬地请他入宫。

 “殿下,天下归心,您就别再推辞了。”大臣们纷纷劝道。

 元恭叹了口气,终于点头:“既然如此,我便勉为其难。”

 就这样,他入宫登基,改年号为“普泰”,史称节闵帝。

 黄门侍郎邢子才奉命起草赦文。

 写到太原王尔朱荣冤死一事时,魏主元恭突然拍案而起:“永安王诛杀权臣,何错之有?

 不过是天意未定,才遭此横祸罢了!”

 他说的“永安王”正是被尔朱荣拥立的孝庄帝元子攸。

 邢子才战战兢兢地问:“陛下,那赦文该如何修改?”

 元恭夺过毛笔:“朕亲自来写!”

 他大笔一挥,直接把尔朱荣的死因一笔带过。

 说来也怪,这位沉默八年的皇帝突然开口说话,满朝文武都惊呆了。

 要知道元恭自从被尔朱荣立为傀儡皇帝后,整整八年不发一言,人人都以为他是个哑巴。

 如今这一开口,不仅条理分明,还颇有明君风范,朝野上下顿时议论纷纷。

 “陛下圣明!”

 大臣们纷纷跪拜。

 百姓们更是奔走相告:“咱们终于盼来个明白人!”

 有老臣私下议论:“听说陛下这些年闭门读书,看来是真有学问。”

 另一个附和道:“可不是嘛,这一开口就显出真本事了。”

 元恭接着大封功臣:把长广王元晔降为东海王;

 乐平王尔朱世隆、颍川王尔朱兆等人,都维持元晔在位时的封号。

 最让人意外的是,他给高欢连升六级,从车骑将军直接封为大将军。

 说起高欢,就不得不提斛斯椿这个墙头草。

 他原本是东徐州刺史,靠着巴结尔朱荣起家。

 尔朱荣被杀时,他吓得连夜逃往南方,投靠汝南王元悦。

 当时有人劝元悦:“此人反复无常,不可重用。”

 元悦却笑道:“能用则用,不能用则弃,有何可虑?”

 果然,等尔朱家族重新得势,斛斯椿又屁颠屁颠地跑回北方。

 说来也怪,这样左右摇摆的人,居然还能官复原职,继续当他的将军。

 世事就是这般讽刺:忠臣未必得善终,小人总能混得风生水起。

 元恭虽然想做个明君,但朝中盘根错节的势力,又岂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有百姓在茶余饭后议论:“听说斛斯将军又要升官了?”

 “嗨,这种人啊,就像墙头草,哪边风大往哪倒。”

 "相国晋王?九锡之礼?这还不够!"

 尔朱世隆拍案而起,眼中闪着贪婪的光。

 他环视满朝文武,声音陡然提高:"我兄长尔朱荣的功绩,难道不配在太庙享受祭祀吗?”

 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

 这时,司直刘季明挺身而出:“下官有话要说!”

 他声音清朗,字字铿锵:“若配享世宗皇帝庙,尔朱荣当时寸功未立;

 若配享孝明皇帝庙,他可是亲手害死了皇帝生母胡太后;

 若配享先帝庙,他最后又背叛了孝庄帝...”

 “住口!”

 尔朱世隆勃然大怒,一把抽出佩剑:“刘季明,你活腻了吗?”

 季明面不改色,反而上前一步:“下官身为议政之首,理当据实直谏。

 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他挺直的脊背像一柄出鞘的剑。

 尔朱世隆的剑尖颤抖着,最终“锵”地一声归鞘。

 他咬牙切齿道:“好,那就配享高祖庙!”这分明是赌气的决定——高祖孝文帝去世已近三十年,与尔朱荣八竿子打不着。

 退朝后,尔朱世隆仍不死心。

 他指着首阳山方向对亲信说:“在那儿给兄长立庙,就用周公庙旧址!”

 工匠们日夜赶工,新庙很快落成。

 谁知当晚一场大火,将庙宇烧得干干净净。

 百姓们窃窃私语:“连火神都看不下去了...”

 此时北方又起风波。

 尔朱兆怒气冲冲地对部下说:“废立皇帝这等大事,居然不跟我商量!”

 他调集兵马就要杀向洛阳。

 尔朱世隆急得团团转,连忙派彦伯前去安抚。

 彦伯快马加鞭赶到晋阳,赔着笑脸道:“兆将军息怒,都是一家人...”

 “一家人?”

 尔朱兆冷笑打断,“那废立天子时怎么不想着是一家人?”

 彦伯好说歹说,最后搬出已故的尔朱荣才勉强平息事态。

 但裂痕已经产生,尔朱氏的内讧就此埋下祸根。

 这场权力游戏才刚刚开始。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