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高澄弄权欺君臣 霸先扬威震岭南(第3页)

 太子萧纲还没被立为储君时,曾镇守南徐州,久闻陶弘景大名,特意请他到府中深谈。

 两人在后堂论道数日,太子才依依不舍地放他离去。

 陶弘景八十岁时,仍修炼辟谷导引之术,面色红润,精神矍铄,丝毫不显老态。

 又过了五年,他预感大限将至,临终前口占一诗:“夷甫任散诞,平叔善论空。

 岂悟昭阳殿,遂作单于宫!”

 夷甫是晋朝王衍,平叔是何晏,这两人清谈误国,最终招致外族入侵。

 当时的人都说,这首诗是在讽刺梁朝君臣沉迷空谈,预言侯景之乱。

 可惜朝廷无人醒悟,最终酿成大祸。

 梁武帝得知陶弘景去世,追赠他为中散大夫,谥号“贞白先生”。

 大同八年,安城郡的刘敬躬闹出了一场大乱子。

 这人原本是个普通百姓,却不知怎么学会了妖言惑众的本事。

 他煽动百姓,把郡吏萧说赶跑,自己占了安城郡,公然造反。

 “萧说那狗官,欺压百姓多年!

 如今咱们自己当家!”

 刘敬躬站在城头,振臂高呼。

 底下的百姓听了,纷纷响应。

 他的势力越来越大,没多久就攻下了庐陵,又占了豫章。

 追随他的人越来越多,竟有数万之众。

 叛军一路进逼新淦、柴桑,闹得南方人心惶惶。

 “听说朝廷信佛,不管咱们死活!”

 刘敬躬的手下在酒馆里大声嚷嚷,“不如跟着刘大哥,自己打天下!”

 其实,这场叛乱和梁朝朝廷佞佛脱不了干系。

 皇帝沉迷佛教,朝政松弛,地方官吏腐败,百姓怨声载道,这才让刘敬躬钻了空子。

 幸好,梁主第七子湘东王萧绎正在江州当刺史。

 他见叛军势大,立刻派中兵参军曹子郢和府司马王僧辩带兵镇压。

 “叛军虽众,不过是乌合之众。”

 王僧辩在军帐中分析道,“咱们只要稳扎稳打,必能一举击溃。”

 南方多年无战事,士兵们懒散惯了,战斗力大不如前。

 但王僧辩是个有谋略的将领,他整顿军纪,制定战术,很快稳住了局面。

 “冲啊!杀光这些叛贼!”

 官军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攻向叛军。

 刘敬躬的部下本就是临时凑起来的百姓,哪经得起正规军的冲击?

 没多久,叛军溃不成军,四散奔逃。

 “快跑啊!官军杀来了!”

 叛军乱作一团,纷纷丢下武器逃命。

 就这样,王僧辩率军一鼓作气,平定了这场叛乱。

 刘敬躬的“大业”,转眼间灰飞烟灭。

 交州刺史武林侯萧谘,是梁武帝的侄子。

 这人苛暴成性,搞得民怨沸腾。

 当地豪强李贲趁机煽动百姓造反,萧谘镇压不住,只好向朝廷求救。

 梁廷派了高州刺史孙冏和新州刺史卢子雄带兵支援。

 可偏偏赶上春季瘴气肆虐,士兵们病倒一片,军队溃散。

 萧谘怕担责任,竟诬告孙冏和卢子雄通敌畏战。梁武帝大怒,下令处死二人。

 卢子雄的弟弟卢子略悲愤交加,咬牙道:“朝廷昏聩,兄长冤死,此仇必报!”

 他立刻起兵攻打萧谘。

 萧谘吓得屁滚尿流,连夜逃往广州。

 这时,高要太守陈霸先站了出来。

 他召集三千精锐,沉声道:“乱贼猖狂,当速剿灭!”

 他率军出击,大败卢子略。

 卢子略兵败身亡,叛乱平息。

 梁廷召回萧谘,改派杨瞟任交州刺史。

 陈霸先被提拔为府司马,奉命征讨李贲。

 此时的李贲已自称“越帝”,设百官,屯兵苏历江口,气焰嚣张。

 杨瞟对霸先说:“此贼猖狂,非将军不可破!”

 霸先毫不迟疑,率军直扑敌营。

 他连破城栅,势如破竹。

 李贲节节败退,先逃到嘉宁城,又窜至典撤湖,可每次都被霸先攻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后,李贲躲进屈獠洞。霸先派人传话:“交出李贲,可免一死!”

 屈獠人不敢违抗,砍下李贲的脑袋献上。

 捷报传至建康,梁武帝大喜。

 自此,陈霸先威震南方,无人不惧!

 却说有个陈霸先,吴兴人,字兴国,小名法生。

 他总说自己是汉朝名臣陈实的后代,也不知是真是假。

 不过这人确实不凡,从小就有大志向,不爱种地经商,整天琢磨着天下大事。

 “法生啊,你整天抱着兵书看,能当饭吃吗?”

 邻居老张见他总不务正业,忍不住劝道。

 陈霸先头也不抬,翻着竹简答道:“张叔,天下大着呢,种地能种出什么名堂?”

 老张摇摇头走了。

 后来,陈霸先长大了,身高七尺五寸,相貌堂堂,双手垂下能过膝盖,一看就不是普通人。

 梁武帝听说他长相非凡,特意命人画了他的画像来看。

 “此人面相贵不可言,必成大器!”

 梁武帝看着画像,啧啧称奇。

 没过多久,陈霸先立了战功,被提拔为西江督护,兼高要太守,统领七郡军事。

 “恭喜陈将军!”

 下属们纷纷贺喜。

 陈霸先却摆摆手,淡淡道:“功名富贵,不过浮云。天下未定,谈何喜事?”

 此时,他和王僧辩都是梁朝重臣,但命运却大不相同。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