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烽火连营议和诈 忠魂浴血战云愁(第2页)


 大战在即,韦粲提议推举柳仲礼为大都督,统领全军。


 然而,裴之高自恃资历,不愿屈居人下,负气不从。


 韦粲见状,独自乘小船来到裴之高的军营,当面质问道:“如今皇上危在旦夕,叛贼气焰嚣张。


 柳司州久经沙场,威名足以震慑敌人,所以我们才推举他为主帅。


 您身为梁朝重臣,应以剿灭叛贼为重,怎能因个人意气耽误大局?


 若执意对立,日后罪责难逃,何必自取其辱!”


 裴之高听完,沉默片刻,终于流下眼泪,拱手致歉:“韦公所言极是,是我糊涂了。”


 他当即表态,支持柳仲礼统领全军。


 于是,十万大军沿淮河布阵,与叛军侯景隔岸对峙。


 侯景也在北岸扎营,并派人抓来裴之高在东府的弟侄子孙,押到阵前。


 叛军架起刀斧油锅,侯景高声喊道:“裴之高!


 若不投降,我就把你的亲人一个个烹了!”


 阵前,裴之高的亲人哭喊求救,场面凄惨。


 然而,裴之高神色镇定,反而下令弓弩手瞄准自己的儿子。


 “放箭!”他冷声喝道。


 第一箭射出,未中。


 侯景见状,哈哈大笑:“裴公果然心狠!”


 裴之高不为所动,再次挥手:“再射!”


 第二箭依旧偏离。


 侯景见威胁无效,冷哼一声,挥手撤兵。


 仲礼大步走进韦粲的军营,迅速分配兵力,命令各军占据有利地形防守。


 他转头对韦粲说:“青塘是石头城的咽喉要道,必须守住。”


 韦粲眉头紧锁,沉声道:“青塘位置关键,叛军必定全力争夺。


 我义不容辞,但手下兵力薄弱,恐怕难以支撑。”


 仲礼拍了拍他的肩膀,坚定地说:“正因为重要,非你不可!


 若嫌兵少,我调人助你。”


 说罢,他当即派直合将军刘叔胤率军增援。


 时值寒冬岁末,军情紧急,韦粲不敢耽搁,立刻率军出发。


 太清三年元旦,天地间浓雾弥漫,伸手不见五指。


 韦粲的军队在雾中迷失方向,绕了远路。等赶到青塘时,已是深夜。


 士兵们匆忙修筑营栅,尚未完工,侯景的精锐部队已如鬼魅般杀到。


 刘叔胤见势不妙,竟带兵逃走。


 粲部将领郑逸迎战失利,士兵们慌乱自溃,互相踩踏,全军大乱。


 亲兵拉着韦粲急喊:“将军!快撤!”


 韦粲一把甩开,怒喝道:“大丈夫岂能临阵脱逃!”


 他挺立阵前,喝令子弟拼死奋战。


 然而寡不敌众,血战片刻,韦粲的弟弟助、警、构,堂弟昂,以及儿子尼接连战死。


 韦粲身中数创,鲜血染红战袍,最终呕血而亡。


 战后,将士们收敛遗体时,发现他仍怒目圆睁,手指前方。


 有人叹息道:“韦将军一门忠烈,天地可鉴!”


 青塘之战虽败,但韦氏满门以血明志。


 仲礼刚把军营迁到大桁,清晨正用饭时,忽闻韦粲战死的消息。


 他猛地摔下筷子,霍然起身,披甲上马,厉声喝道:“全军听令,随我杀敌!”


 他率众直奔青塘,突袭侯景军。


 侯景军措手不及,败退而逃。


 仲礼挺槊直追,眼看就要刺中侯景。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贼将支伯仁突然从侧面杀出,一刀劈向仲礼左肩。


 仲礼慌忙闪避,却已来不及,肩甲被砍裂,鲜血直流。


 他的战马受惊倒退,一脚陷进泥淖,动弹不得。


 贼兵见状,立刻围了上来,长矛乱刺。


 危急时刻,骑将郭山石大吼一声:“保护将军!”


 他挥刀冲入敌阵,奋力砍杀,终于逼退贼众,救出仲礼。


 仲礼狼狈逃回营中,虽捡回一命,却锐气尽失。


 他捂着伤口,苦笑道:“本以为能一举破敌,没想到……”


 副将劝道:“将军伤势不轻,还是先养伤吧。”


 仲礼摇头叹息:“罢了,眼下只能暂避锋芒。”


 这一战过后,侯景果然不敢再渡南岸,可仲礼也再不敢主动出击。


 他麾下诸军士气低落,纷纷后撤。


 邵陵王萧纶见状,急忙联合东扬州刺史临城公萧大连,率军进驻桁南。


 众人推举仲礼为大都督,可他却提不起精神,只淡淡道:“诸位高看我了。”


 湘东王世子萧方和假节总督王僧辩也率军赶到建康城外。


 然而,台城已被围困多日,内外消息断绝,援军的动向根本传不进去。


 城中官民早已怨声载道,纷纷痛骂朱异误国。


 有人愤恨道:“若非朱异怂恿陛下接纳侯景,怎会有今日之祸?”


 另一人冷笑:“他倒是享尽荣华,却害苦了我们!”


 朱异听到这些议论,又羞又怒,竟一病不起,没过多久便咽了气。


 消息传出,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老天有眼!”


 可梁主萧衍却悲痛不已,不仅厚葬朱异,还追赠他为尚书右仆射。


 这一举动,更激起了众人的愤恨。


 太子纲迁居永福省,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城外叛军围得水泄不通,援军消息全无。


 他贴出告示:“谁能传递消息,重重有赏!”


 小吏羊车儿挤进人群,眼珠一转:“殿下,不如做个大风筝,把诏书系在上面,趁着顺风放出去?”


 太子一拍大腿:“妙计!”


 几个工匠连夜赶制,扎了个丈余长的纸鸢。


 天刚蒙蒙亮,纸鸢就载着太子的亲笔敕令升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