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烽火连营议和诈 忠魂浴血战云愁(第3页)


 谁知刚飘出城墙,“嗖”的一箭射来,叛军举着射落的纸鸢哈哈大笑:“想通风报信?没门!”


 这时鄱阳王世子萧嗣的部将李朗站了出来。


 他脱下官服,露出精瘦的脊背:“末将愿效死力!”


 太子惊得茶杯都翻了:“你这是?”


 “请殿下当众鞭打微臣,末将假装叛逃。”


 李朗咬着牙说,“等混进敌营,再见机行事。”


 鞭子抽得啪啪响,李朗背上皮开肉绽,被“逐出”城门。


 三天后的深夜,一个血人突然从排水沟爬进城里。


 守军举着火把一照,竟是李朗!


 他咧嘴一笑,露出带血的牙齿:“援军...都到了...”


 梁主激动得直搓手:“好!好!封你为直合将军!”


 当即赏了黄金百两。


 李朗却摆摆手:“末将还得回去报信。”


 当夜又顺着原路爬出城,像只夜猫子似的,昼伏夜行。


 消息传开,各路援军士气大振。


 湘东王世子萧方扯着嗓子喊:“弟兄们,该我们上了!”


 鄱阳王世子萧嗣的部队率先渡河,木桨拍得水花四溅。


 “轰”的一声巨响,东府前的栅栏被撞得粉碎。


 叛军没料到突然袭击,慌忙后撤。


 各援军在青溪扎营,准备再次进攻。


 这时,高州刺史李迁仕和天门太守樊文皎带着五千援兵赶到。


 樊文皎是个猛将,打仗从不含糊。


 他拍马向前,对李迁仕喊道:“李刺史,咱们一鼓作气,杀过去!”


 李迁仕点头:“好!趁势冲垮叛军!”


 两人率兵直冲敌阵,一路势如破竹。


 可到了菰首桥东,叛军将领宋子仙早设下埋伏。


 宋子仙冷笑一声:“放他们进来!”


 樊文皎刚冲进包围圈,四面伏兵齐出,刀枪如林。


 他奋力拼杀,可敌人越围越多。激战半日,他终究寡不敌众,力竭战死。


 李迁仕见势不妙,掉头就跑,连樊文皎的尸首都顾不上收。


 他逃回大营,脸色煞白:“完了,樊将军战死了!”


 消息传开,援军士气大挫。


 更糟的是,主帅柳仲礼吃了败仗后,变得畏首畏尾。


 邵陵王萧纶几次求见,都被拒之门外。


 萧纶气得直跺脚:“柳将军,如今军心涣散,再这样下去,必败无疑!”


 柳仲礼却冷冷道:“王爷还是管好自己的事吧。”


 众将见主帅如此傲慢,更加心灰意冷。


 几路援军各自为战,谁也不愿再拼命。


 最终,数路大军,全都陷入颓势。


 那侯景心里也发虚。


 他的士兵饿得两眼发绿,抢不到粮食,军心越来越不稳。


 王伟凑上前,压低声音道:“老大,台城一时半会儿打不下来,外面的援军却越来越多。


 咱们粮草快见底了,不如假装求和,先拖住他们。


 等他们放松警惕,再突然杀进去!”


 侯景眼睛一亮,拍腿道:“妙计!”


 他立刻派任约、于子悦二人到城下,跪地磕头,递上求和书,声称只要朝廷让他们回原来的驻地,就立刻退兵。


 太子萧纲见城中粮尽援绝,赶紧跑去请示梁武帝:“父皇,援军迟迟不动,城里快撑不住了。


 不如先假装答应他们,争取时间?”


 梁武帝一听,勃然大怒:“和?不如死!”


 这话倒是硬气。


 太子急了:“可再拖下去,城破人亡啊!


 先哄住他们,等援军到了再翻脸不迟!”


 梁武帝沉默良久,终于叹气道:“随你吧……别让后人笑话就行。”


 太子得了默许,便答应侯景的条件。


 可侯景得寸进尺,不仅要割走江右四州,还点名要宣城王萧大器亲自送他出城,才肯退兵。


 中领军傅岐急得直跺脚,一把拦住传令官:“慢着!


 哪有反贼都打到城下了,还跟他们讲和的道理?”


 他转身对梁主拱手道,“侯景这分明是在耍诈!


 戎狄之辈狼子野心,信不得啊!”


 梁主皱眉不语。


 傅岐又上前一步:“宣城王是皇室嫡孙,国之根本,怎能送去当人质?


 这不是把刀递给敌人吗!”


 一旁的王克却插嘴道:“傅将军此言差矣。


 眼下援军迟迟不到,议和才是上策。”


 萧瑳也附和:“是啊,先解了围城之危再说。”


 梁主叹了口气:“罢了。让石城公大款去吧。”


 他转头吩咐侍从:“传旨各军,停止进攻。”


 又补了句:“在诏书上写‘善兵不战,止戈为武’。”


 城西门外,土坛已垒好。


 王克整了整衣冠,对身旁的任约笑道:“侯将军要的官职封号,陛下都准了。”


 任约皮笑肉不笑:“那是自然,我们将军最重信义。”


 柳津捧着盟书登上祭坛,远远望见侯景的帅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他低声对副将说:“你看那侯景,连马都不下,哪有半点诚意?”


 副将苦笑:“大人,这血怕是白歃了。”


 坛下士兵们窃窃私语:“听说侯景要了江西四州的兵权?”


 “嘘——你懂什么,这叫缓兵之计!”


 夕阳把众人的影子拉得老长。


 盟约上墨迹未干,可谁都知道,这薄薄的绢帛,根本捆不住豺狼的爪牙。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