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东柏堂高澄殒命 晋阳地洋谋初现(第3页)

 这一顿毒打,彻底激怒了兰京。

 他暗中联络几个同样受尽欺压的奴仆,咬牙道:“高澄残暴无情,我们不如拼死一搏!”

 机会很快就来了。

 高澄最近常去邺城北边的东柏堂,那里偏僻幽静,正适合他私会琅琊公主,密谋大事。

 这天,他又屏退左右,独自与心腹议事。

 兰京躲在暗处,握紧了刀,眼中闪过恨意:“今日,就是报仇之时!”

 高澄的弟弟太原公高洋,正在邺城东边的双堂处理政务。

 突然,外面传来一阵骚动,他猛地站起身,眉头紧锁。

 “出什么事了?”

 他厉声问道。

 “回禀公爷,大将军府上……出事了!”

 侍卫慌张地跑进来,声音发颤。

 高洋眼神一冷,立刻下令:“调兵!立刻集结!”

 转眼间,精锐士兵已列阵待命。

 高洋二话不说,带人直奔东柏堂。

 他动作极快,手下将士更是雷厉风行,不一会儿,叛乱的恶奴全被拿下,一个都没跑掉。

 “全部处死!”

 高洋冷冷道,“剁成肉酱,以儆效尤!”

 处理完叛贼,他神色稍缓,对众人说道:“恶奴作乱,大将军虽受伤,但性命无碍。”

 他指挥左右:“把大将军抬进床舆,用衣服盖好,就说他还活着,送回府上。”

 这时,有人发现陈元康也倒在血泊中,奄奄一息。

 高洋立刻命人用卧舆将他抬回府中救治。

 陈元康痛得昏死过去,又挣扎着醒来。

 他颤抖着手,想写遗书,却已无力执笔。

 “祖珽……”他艰难地开口,“替我……写……”

 功曹参军祖珽连忙上前,代他写下遗言,又按照他的口述,整理成奏章,呈报后事。

 到了夜里,陈元康终于支撑不住,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高洋默默命人将他装殓,秘不发丧。

 随后,他召来大将军督护唐邕。

 “邺城内外,必须稳住。”

 高洋沉声道,“你来安排。”

 唐邕办事极快,片刻之间,将士调度、城防布置,全部安排妥当。

 高洋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唐邕,果然是个人才。”

 他低声说道,心中已有了重用之意。

 一切安排妥当后,高洋留下高岳、高隆之、司马子如和杨愔镇守邺城,自己则率领精锐甲士入朝。

 “臣请辞归晋阳。”

 他向皇帝行礼,语气恭敬,却不容拒绝。

 说完,他转身离去,背影坚定而冷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魏主善见听说高澄死了,心里一动。

 他转头对身边人说:“大将军这一死,怕是老天开眼。

 这下权力该回到皇帝手里了吧?”

 话音刚落,高洋已经带着人闯了进来。

 他身后跟着八千甲士,黑压压一片。

 其中两百多人直接冲上大殿台阶,个个撸起袖子,手握刀柄,眼神凶狠,像是随时要动手。

 高洋大步上前,对着皇帝一拱手:“臣家里有点事,得回晋阳一趟。”

 善见还没反应过来,高洋已经拜了两拜,转身就走。

 皇帝愣在原地,眼睁睁看着他离开,脸色越来越白。

 他擦了擦眼角,低声喃喃:“这人……怕是容不下我了。

 唉,我这命,还能活几天?”

 ——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啊!

 高洋回到晋阳。

 晋阳的老臣们一向瞧不起他,觉得他不过是个平庸之辈。

 可这次,高洋召集文武百官,当众议事。

 他谈吐犀利,思路清晰,整个人神采飞扬,和从前唯唯诺诺的样子判若两人。

 满座官员都惊住了,谁也不敢再小看他。

 高洋又着手整顿政务。

 他翻出过去的政令,一条条查看。

 遇到不合理的,立刻修改,绝不拖延。

 众人这才发现,原来高洋一直深藏不露。

 直到今天,他的本事才真正显露出来。

 第二年,到了东魏武定八年。

 高洋见朝廷内外都已臣服于自己,这才正式为兄长高澄举办丧事。

 东魏皇帝元善见亲自到太极殿东堂祭奠,赐下八万匹绢帛,追封高澄为齐王。

 并赐予王印、天子专用的輼輬车、帝王仪仗黄屋左纛、羽葆鼓吹,还按照最高礼制准备了“九锡”之礼,谥号“文襄”。

 与此同时,高洋被提拔为丞相,统领全国军队,掌管尚书省政务,并继承齐王爵位。

 权力在手,高洋的心思渐渐活络起来。

 他重用渤海人高德政为记室,对其言听计从。

 金紫光禄大夫徐之才和北平太守宋景业,精通图谶之术。

 二人私下议论:“太岁在午,正是改朝换代的时机。”

 一日,高德政入见高洋,试探道:“丞相,天象有变,民心所向,您可有打算?”

 高洋眯起眼睛,似笑非笑:“哦?什么打算?”

 高德政压低声音:“自古天命不可违,如今东魏气数已尽,您何不顺应天意?”

 高洋沉吟不语,心中却已翻涌。他并非不想称帝,只是时机未到,还需谨慎。

 这时,民间忽然流传一首童谣:“一束藁,两头燃,河边羖劷飞上天。”

 徐之才听闻,立刻拉着宋景业来见高洋。

 “丞相,这童谣大有玄机!”

 徐之才兴奋道。

 高洋挑眉:“说来听听。”

 宋景业解释:“‘藁’字两头燃烧,正是‘高’字;

 ‘河边羖劷’,‘羖劷’即羊,暗指您的名讳‘洋’;

 ‘飞上天’,便是龙飞九五之兆啊!”

 高洋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却仍故作淡然:“童谣而已,岂能当真?”

 徐之才急切道:“天意不可违,民心不可逆!

 如今谶语应验,正是您登基之时!”

 高洋背过身去,望着窗外,嘴角微微上扬。

 他心中已有决断,只是还需再等等。

 这童谣来得蹊跷,说不定就是徐之才等人暗中散布。

 但无论如何,它确实给了高洋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权力、野心、天意,交织在一起。

 高洋的下一步,会如何走?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