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军改的触须(第3页)
卫所军官体系,都指挥使、都同知、都佥事;指挥使、同知、佥事;千户、百户如此排下去,品级从正二品到六品。
募兵,或者说营兵体系,军职有总兵、副将、参将、游击、营都司、守备、千总、把总一套体系。都只是临时职称,区别其差遣,而非职级。总兵等于司令员,但军区总司令和游击队司令都是司令,职级天差地别。所以这体系很乱。
总兵能打仗立功,手握生杀大权,但地位不稳固,一道军令就能解除。而且,为防止粗鲁武夫造反,副将、游击、参将这些下属,就是用来分权的。到了游击职称,往往就能独领一营。比如戚继光成为蓟镇总兵,麾下三万,但直属于他的戚家军,好像也只有两营六千人。
营兵体系,原是临时的,因为需要军饷、粮草、军械,脱离了“以地养军”的初衷。但营兵才是兵,能当国防大任,所以开始永久化,而今大明九边,军费节节高升,每年好几百万。
有仗可打,有军饷可花,有人可杀,就有人在总兵职位上玩出了花。当年的辽东总兵官李成梁,靠着养寇为患,培养了一批批努尔哈赤。辽东的仗永远打不完,换了别的总兵,却只能打败仗。慢慢的,副将、游击、参将,都由李家人和姻亲担任,出现了所谓的辽东将门,土皇帝一般的存在,比上下都有世官牵制的指挥使好玩多了。
后来的吴三桂、祖大寿、左良玉,都是这么玩的。
魏宗贤调查过,辽东早年有三大将门,铁岭的李成梁家族与右卫的麻贵家族号称“东李西麻”,还有他们联姻的开原马芳家族。铁岭、开原都被建奴一锅端了,麻贵家族更因后继无人,更早就迁回祖籍山西大同了。而今稍微能接过李家遗产的,是跟随了李家三代的祖家。三代目祖大寿,而今任指挥使兼游击将军,被熊延弼在清查土地的时候弄了好大一波,但表现很老实。沈阳之战,他被密令调往二线,不允许有任何战功。
校哥儿的土壤上,不准备养殖将门。但他需要优秀且有实权的总兵。大明有个大问题,用文官甚至太监来统帅武将,外行指挥内行。
黄尚书讲完,印章皇帝木木问了一句:
“那到底是总兵们能打仗,还是都指挥使们能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