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叶修是川蜀人?变脸?(第2页)

  故而,在运输部门提出需求后,工业部在独轮车的制造工程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整个制造过程,已经进入流水化作业了,生产过程日益趋于正规化、规模化。

  其每日的出厂量,两个车辆厂加起来,大概在五千台左右。

  这还不是两个车辆厂的极限,而是因为轴承数量不足而被限制了。

  不过,虽然每日能出产五千台的独轮车,但这个数量比起华夏领地中的工人需求来说,还是太少了。

  甚至这个数量和需求相比,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华夏领地中的普通人,一个可以顶得上蓝星普通工人三个。

  一个加大号的独轮车,一次能装沙子或者石头的重量,在四百斤左右。

  而这,一个普通工人就可以轻轻松松地拉着走了。

  可以说,一个拉车工,就需要一辆独轮车。

  这还是工地上的工人需求,若是算上在农收时忙活的农民,那独轮车的需求量,就更大了。

  用叶修穿越前那个蓝星的话术说,现在领地中的主要矛盾,就是普通人日益增长的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叶修此次前来,也是应工业部的请求,前来检查并完善生产线的问题。

  除了第二代轨道车辆,以及加大号的独轮车外,两个车辆厂还会对各工程,承接少批量的特种用途的车辆制造。

  比如说用来建设交通运输通道的压路机、在农田中转移农作物的畜力拉车等。

  叶修三人还没进入车辆厂,就看到等在北大门外的车辆厂杨厂长等人。

  叶修的为人领地中都清楚,也没什么好举办接待宴的,甫一进厂,叶修就跟着杨厂长和相关专家、督察员,进入了生产车间。

  众人在视察生产车间的时候,就一边解释,一边询问叶修的意见。

  这一番忙活,又是好几天。

  诸多小事情搞得叶修焦头烂额,心生烦躁。

  “我果然不是搞学术,搞研究的货,这也太烦了!”

  三天后,走出车辆厂的叶修,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要是能将洞察之眼的能力,复制到某种工具上就好了!”

  在去往大南湖的路上,叶修发出了这样的憧憬。

  他再也不想干这种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