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古烁今梅菜不蒸

第122章 变法初论(第3页)

 李放双手一摊:“我也不是农学生,可不懂育种。”

 见赵祯有些担心,李放又安慰道:“不过你也不用太过担心,就算退化,土豆

、红薯的产量也是超过你们那个时代的,这一点我可以保证。”

 说到这里李放又有些疑惑。

 “你们古代都说士农工商,历朝历代也都说重农桑,可为什么就没有一个机构去选育开发良种呢?”

 赵祯也有自己的解释。

 “农田作物乃是天生之物,皆是看天吃饭,岂是人力所能改之?为官主政,若风调雨顺,自然治下丰收;若天公不作美,便抗旱治洪,保证农耕。良种成与不成,朝廷如何能干涉?”

 “这就是观念思维的差异啊。”李放感慨两句,“来,我带你看看吧。”

 有那位现代的神农氏在前,李放觉得需要改变一下赵祯的思维了。

 “人定胜天,只要努力,良种不一定非要看天的。”

 赵祯看着李放搜索出来的资料,看着在那位老先生的手中,水稻的产量连年上涨,他有些震惊了。

 直至看到后面,禾下乘凉的美梦,更让他目瞪口呆。

 看到最后,赵祯猛地一下子站起身来:“这,这,这位老先生现在何处?老先生堪称现代圣贤,我想亲往拜见。”

 “亲往拜见?我可没那个本事。”

 李放语气有些沉重:“且不说老先生已经仙逝,即便他老人家在世之时,我一个普通百姓也没办法让你去见他老人家。”

 说着,李放又给赵祯看了袁老的一系列头衔。

 “要是在你们那里,你自己说,就算袁老培育出了这样的良种,你能给他这样的待遇吗?”李放直言相问。

 赵祯沉默了,他很清楚,如果是在北宋,就算有人培育出了良种,功劳也不可能是他本人的。

 毕竟只知道沉迷种地的人,是不可能当上大官的。

 而如果一个官员治下出了这等事,必然会被当成祥瑞进贡,顺带官员自己还能升上几级。

 至于原本的培育者,顶多是被官员赏赐些钱财,他这个皇帝可能都不知道有这么个人。

 赵祯不说话了,李放也放低了声调:“治国需要文人,这一点无可反驳,但除此之外,还需要各个阶层,各个职位的人共同参与其中。你们大宋就像是一个强壮的瘸子,文治虽盛,可因为瘸腿,所以始终无法前进半步。”

 “人心难变啊!”

 赵祯长叹一声,抬眼看向李放:“我虽能接受你的理论,但其余人定然不解,一人之人终究不如万人之心。”

 对赵祯来说,李放说的他很容易就接受了。

 国家是他的,靠文人治国,和靠武夫、匠人、农人治国,其实并无什么本质区别。

 他要做的就是驭人而已。

 只要对他有用,他可以用任何人。

 而且臣属成分复杂了,对于上位者来说反而是好事,如此更能统筹各方,不怕下面拧成一股绳了。

 只是北宋文风滋盛,士大夫的力量太强,赵祯也不敢贸然去改。

 “所以就要慢慢来。”李放竖起一根手指来,“你今日改一点,明日再前进一步就会更容易。”

 指了指屏幕上的农作物,李放问道:“扯虎皮,拉大旗,你难道不会吗?借口农桑之事,抬高几个农人的地位,如此冠冕堂皇的理由,不是现成的吗?”

 赵祯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李放还真给他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满朝臣子确实不好置喙此事,有了农人,日后再有匠人,倒也不算过分了。”

 见他开窍了,李放则颇为振奋。

 现在看来,他其实也不是没能力治国啊。

 二人讨论着细节,赵祯再次提笔,将此事记了下来。

 这回李放是真没什么建议了。

 “你自己再揣摩揣摩吧,我去网上翻翻评论,看今晚去哪里下馆子。”

 李放没建议了,但赵祯心中还有一个藏了许久的疑惑,趁此机会,他也想试着解决了。

 “你觉得,这简体字在我大宋可否推行天下?”赵祯试着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