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古烁今梅菜不蒸

第171章 北宋交子的前世今生(第3页)

 二人正式向朝廷申请,由官府出面,将交子事务收归官营,由官府直接出面,避免再出现民间交子铺良莠不齐的弊端。

 接到二人的奏章后,朝廷又下令,命梓州提刑王继明与二人再商讨一

番此事的可行性,最终三人联名上奏,正式敲定了交子的发行事宜。

 天圣元年十一月戊午日,也就是公元1024年1月12日,“诏从其请,始置益州交子务”。

 官府正式插手交子事务。

 官办交子,改进了民间时草台班子的规制。

 民办时期,每张交子的面额都不尽相同,需要时现填。

 而到了官办交子,交子的流程更为标准化,是官府事先印刷好了一贯到十贯的数字,这就几乎和现代纸币差不多了。

 等到三人彻底整理完了这条故事线,天也已经彻底黑了下来。

 赵祯从头看了一遍,颇为感慨:“这件事自我登基之初便一波三折,可我却只知一个皮毛,实在是......”

 当时还是刘娥监国,这种事哪里轮得到赵祯去处理?

 想起以往的事,赵祯此时心底也不禁有了些阴霾。

 明明自己才是皇帝,可却丝毫沾不得国家大事,连交子这等日后能名留青史的开创之举,都跟自己没什么关系。

 此时他却是忽略了,当时争论这交子的时候,他可还没成年呢。

 李放开口打断了赵祯的思绪:“这两个人还行啊,对经济建设倒是有几分见地,他们现在在哪里为官?你要是真打算搞交子的话,这两个人说不定是个好帮手。”

 他说的就是益州知州薛田和益州路转运使张若谷,这两个人能意识到交子的重要性,并能制定合理的规划,在古代也算是有见地了。

 古人对经济的认识,一直都很简单,像这两个官员这样的人才,朝廷里可不多。

 “我想想......”赵祯思考了一番。

 “张若谷,我记得是张公提拔的人,现在人应在京中任三司度支、盐铁副使。”

 作为当朝宰相张士逊的党羽,赵祯对张若谷还有印象。

 不过薛田赵祯就记不得了,宋朝官员本就多如牛毛,赵祯也不能什么人都记得住。

 “下去之后,我再行查找吧,你先说你的。”赵祯示意李放继续之前没说完的话题。

 他到底想要借交子做什么文章?

 李放点头:“你刚才也看了,奏章里面说:交子之法久为民便,这一点就是最大的利。我今天去开店,那些人来回拉铜钱的马车,把路都给压坏了,就这么不便捷,今日都能赚足上万贯,如若换成纸做的交子,那会有多少营收?”

 “而且就算不谈生意,官办交子务,也能起到吸纳民间资金的作用,届时交子务里只需要留下大约五成的保证金,剩下的尽可挪去他用。国库不是空虚吗?光这一个办法,就能多出百万贯来供给朝廷腾挪使用。”

 其实李放说的还是保守了,现代银行的存款保证金率甚至常年保持在百分之十以下。

 也就是说,九成以上的存款几乎都被银行拿去放贷或者投资了。

 但剩下的钱,也足以供给日常的提款寻求了。

 可古代不同,李放不敢说那么低,五成他都担心万一发生挤兑,存款赔付不出来呢。

 尽管他描述的很保守,但赵祯还是心动了。

 经过李放的科普,他已经知道了商业的重要性,他大宋本就商业发达远超前代,那就更应该把这个优势发扬光大。

 交子,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而吸纳储户资金,更是赵祯意想不到的好处。

 可同时,李放之前的警告言犹在耳,万一发生那什么通货膨胀,可就不妙了。

 犹豫片刻,赵祯忽然灵光一闪:“对了,你之前说的试点政策,能不能用在这个交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