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太子、才人
“稚奴说的是,是我着急了。”李承乾平静了下来。
只要他能起事成功,现在那些围在李泰身边的文人们,将来不还是要给他下跪吗?
自持有李治给自己预知未来,李承乾现在颇为自得。
区区李泰而已,他的目标,是现在还在皇位上的那个男人!
带着李治又向前走了几步,李承乾再次开口说道:“稚奴昨日回宫甚晚,不知在现代又有什么收获?”
前天刚刚知道了历史,昨天李承乾便想去找李治再确定下细节。
可始终没等到他回来,只好无奈出宫。
他是太子,白天里皇宫自然随意他出入,可晚上,哪怕是太子,也不得留宿宫禁。
除非李世民准许。
可他的目的哪里能和李世民说?
所以等到早上,李承乾下了早朝便迫不及待的命人叫来李治,好问个明白。
“阿兄别怪我。”
李治心中暗暗致歉,然后抬头看向李承乾。
“阿兄昨日可处置了那个纥干承基?”
“哼!”李承乾点头承认了,“此等吃里扒外之徒,留之何用!”
他自认对待纥干承基也算是恩重如山,没想到这小子最后竟然把自己给卖了。
“当年我命他去杀于志宁那个老匹夫,此人无功而返,我还好生抚慰,并未降罪。此等大恩,这小人竟然全都忘了?”
李承乾表情愤愤,十分羞恼。
于志宁在贞观十四年时,任太子詹事,负责规劝太子。
可能是由于他的进谏太频繁了,惹恼了李承乾,于是李承乾暗中就派出了纥干承基还有另一个叫张思政的人去暗杀他。
结果,二人来到于志宁的府邸,见了于志宁的面后,俩人又不忍下手了。
当然,这俩人也可能是不敢下手。
毕竟那可是实打实的朝廷命官,而且还颇受皇帝看重。
在于志宁担任太子詹事期间,他母亲去世,按例是要辞官守孝的。
可李世民却不忍他离去,特地下旨夺情起复,让他官复原职。
此人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暗杀朝廷大臣,哪怕李承乾是太子,此事暴露之后,他也要完蛋。
而纥干承基能被李承乾信任,去执行这样的暗杀任务,足以见得,他实际上算是李承乾的心腹,专门给他干这种脏事的。
或者说,李承乾认为纥干承基就是自己蓄养的死士。
但很可惜,这个“死士”好像并没有李承乾以为的那么死心塌地。
“前日晚间回去后,我便命人将其拉杀了!”李承乾恶狠狠的说道。
李治上前安慰了两句:“此等背主小人,不值得阿兄为此生气,杀了就杀了。”
与此同时,李治心底则在暗暗向纥干承基道歉。
“欠你的县公之位,只能等到我称帝之后,再行弥补了。”
历史上,纥干承基出卖李承乾后,不仅死罪得脱,还因功受赏,担任祐川府折冲都尉,封爵平棘县公。
现在,他是没有这个可能了。
待李承乾心情平复之后,李治开口说道:“在现代,可能是李先生还有顾忌,因此还是不肯告诉我之后的历史,但我偷偷的查了下,倒也找到些端倪。那里毕竟是未来,知晓历史的,也非只李先生一人而已。”
“果真?”李承乾转身看向李治,“稚奴又查到了什么东西?”
“别的倒还在其次,主要是五兄之事。”李治幽幽的说道。
“那个蠢货?”李承乾眉头一皱,“就是因为他贸然起事,这才牵累的我大事败露,稚奴为何说起他来了?”
因为李佑的贸然举兵,最后牵连出了自己,李承乾天然就对他心有恶感。
而且,李佑那是造反,虽然李承乾自己也造反,但他肯定不可能赞同别人的反贼行为。
综合各方原因,李承乾对李佑,那是极其的看不上。
说到底,他和李泰的争夺,那是嫡子相争,李佑区区一个庶子,有什么资格争那个位子?
还在外地举兵?现在这时节,自己父亲李世民还活着的情况下,哪个地方上敢妄动?
真以为天策上将提不动刀了?
李治回答道:“阿兄稍安勿躁,弟提及五兄自然有我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