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震惊的王允(第3页)
要知道,因为羌乱,东汉朝廷可曾一度想过放弃凉州的。
估计在许多人眼中,董卓压根都不算东汉之人,所以他们怎么会甘心臣服?
李放悠悠的说道:“荀爽自入京之后便开始图谋大事,他前后召集了司徒、何颙、郑泰、荀攸等人,你们聚集在一起谋划,准备铲除董卓。可惜天不假年,计划还未拟定好,他便因病逝世,计划自然也就搁置了。”
“司徒,在下说的对与不对?”
李放自信的看向王允。
他本以为自己看到的,会是王允震惊的表情,可谁知现在的王允看起来,好像更加生气了?
“怎么,我说的不对?”李放心中疑惑。
这可是他综合了《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料,特地用心考据过的话,而且已经说的足够模糊了,应该不至于有什么太大的破绽吧?
可看着王允的表情,李放还是心虚了。
毕竟史书也不是百分百正确的。
没等他琢磨明白,那边王允便训斥道:“汝是在谁人门下进学?圣贤之书,都读到哪里去了?此等轻佻性格,即便有才,也无法立足于世!”
“我,我咋了?”李放有些茫然,“我说的不对?”
“竖子!荀公名讳,你这小儿竟敢直呼?礼义何在!而且不只荀公,诸公名讳你这小儿竟然毫无敬意,真个是无礼至极!”
王允抬高的声调,让李放恍然大悟。
一拍脑门,李放十分懊恼:“我怎么忘了!”
在古代,直呼一个人的名字,那是极其不礼貌的行为。
基本上是相当于骂人了。
而李放这更严重,一个年轻人,直呼天下大贤的名讳,这岂是王允能接受的?
这事是自己理亏,李放也无话可说。
入乡随俗,他既然想借王允之力,自然要尊敬别人的习惯。
李放敛容站起:“在下孟浪了,不过,此番实乃小子无心之失,还望司徒勿怪。”
看王允脸上怒意未消,李放也清楚,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揭过去的。
“司徒,我如此行事,实属被迫,不久后司徒自会明白我为何这般。下面,我还是接着说我知道的内容吧,司徒也看看,我的消息准不准。”
这事要掰扯起来,那就没完了,所以李放决定先搞定王允再说。
李放也不嬉皮笑脸了,老老实实的站在那里,将荀爽死后的事继续讲下去。
荀爽病逝,那些谋刺董卓的人自然不会偃旗息鼓。
不过,可能是由于行事理念的分歧,原本团结在荀爽之下的众人分成了两拨。
一派以董卓的长史何颙为首,他联合了郑泰、荀攸、种辑、伍琼等人,他们认为只要刺杀了董卓本人,余者皆不足为虑。
史书上记下了他们的谋划: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肴、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
只要杀了董卓,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但很可惜,先是伍琼被董卓发觉有异常,下狱处死。
然后就是何颙也失败被收捕入狱,荀攸也牵连下狱,只有郑泰、种辑得以脱身,逃出长安。
而另一派就是王允了,他的同谋有黄琬、杨瓒、士孙瑞等,他们认为,只是粗暴的铲除董卓,不太稳妥,要先掌握一定的兵权,然后才好对董卓下手。
因此,王允借助董卓对自己的信任,上表奏护羌校尉杨瓒行左将军事,执金吾士孙瑞为南阳太守。
让他们二人率兵出武关道,说是去讨伐袁术。
当然,这两人的目标肯定不是“骷髅王”了,实际就是对着董卓去的。
不过董卓也不傻,警惕之下,他并未给二人兵权,王允怕引起董卓的怀疑,顺水推舟又改任二人为别的职位。
这才解除了董卓的怀疑。
听着李放细细道来,王允越听越心惊。
不仅是明面上的事李放知道,连自己与何颙的分歧,李放都一清二楚,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