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匡扶汉室(第2页)
一路走来,像这样的椅子他已见了不少,不仅有坐下来休息的百姓,甚至还有躺在上面睡觉的。
王允自然就猜个差不多
了。
“没错,就是这个意思。”李放点点头,“现代政府,有一项开支就是负责这方面的,不仅是这里,还有其他地方的一些公共设施也要设置齐备的。”
抬眼看向前方熙熙攘攘的人群,王允不禁感慨道:“真好啊。”
这样的盛世,在王允看来,恐怕上溯到尧舜之时,也难以见到吧?
可看着眼前的繁华,王允的心情又忍不住沉了下来。
大汉何时才能有这样的景象呢?
沉默半晌,王允忽然开口道:“现代那简体字,改日伯达可否教下老夫?”
“何必改日?”李放立刻回答道,“我那有现成的教材,回去就给司徒拿走。中国文化一脉相承,以司徒的才智,想来很快就能学会的。”
“那真是多谢了。”王允点点头。
李放侧目看过去开口问道:“司徒现在是相信晚辈的话了?”
“事实当前,容不得老夫不信了。”
说这话的时候,王允心中五味杂陈。
越是认识到李放说的是实话,越是看到现代的繁华安定,王允就越能想起大汉的现状。
从庙堂到民间,无论官民,都在乱世中挣扎求存。
在被李放点破现实后,王允更是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
董卓是朝廷的心腹大患,但更大的隐患却潜藏在董卓的身后,不在庙堂之上,不在长安之内,而是在关外,在大汉的十三个州上!
那些野心家们时时刻刻盯着朝廷,虎视眈眈。
一想到这里,王允心中就油然而生一种紧迫之感。
“关于铲除董卓之后,我大汉该如何再兴,伯达可有良言教我?”王允出言求教。
李放没有回答,而是说了另一个问题。
“我斗胆,以司徒的年纪,做我的叔叔倒也合适。算是我高攀了,司徒不妨与我叔侄相称如何?也好掩人耳目。”
听着王允叫自己那个虚构的字,李放浑身不自在,还是让他改个称呼吧。
正好自己也顺便改口。
老是“司徒”、“司徒”的叫,李放担心被人听了去,会觉得自己也有毛病呢。
一听李放这么说,这正合王允的心意。
他当即回道:“贤侄所言甚是!谈什么高攀不高攀,你我相隔千余年,却有这份缘分,正当多亲多近。”
界定了二人之间的关系,之前那种疏离感,就消散了许多。
李放客气了两句,也就开口向王允说出了自己的计划。
“大汉复兴,其实并非是不可能的,甚至说有了我的帮助,希望还是不小的。”
“哦。”王允精神一振,“愿闻其详。”
“其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目前在位的这个汉献帝刘协......”
说到这,李放看了王允一眼,改口道:“大汉天子,他本人的素质还是可以的,并非是那种昏暴之主,也非是平凡庸人。”
这一点,是有足够的史料支撑的。
就算不提刘协小时候那些聪慧的记录,只说他被曹操掌握之后,一度也曾给曹操带来不小的压力。
而且还搞出了衣带诏这一类的事件来试图反抗。
只是,大汉大势已去,刘协这才回天无术。
要知道,刘协被曹操迎奉到许昌的时候,他才十五岁。
此前他一直在各路权臣的控制下,有什么才智也发挥不出来。
俗话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就算刘协是皇帝,可一个小孩子的话,又有什么分量呢?
等到他终于长大了,可以试图做些什么的时候,天下却大势已定了。
周围全是曹操亲自打下的地盘,他空有一个皇帝的名头,再怎么折腾,也不过是无用功罢了。
一个自小生活在各路权臣的阴影下长大的皇帝,能有这些行为,已经足以证明他的才智了。
而且退位之后的刘协,在山阳地区常常亲自为百姓看病。
他的医术肯定是他自己学的,能在退位后,开启悬壶济世的生活,足以证明刘协本人的学习能力也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