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推举刘备(第2页)
真是老了。”
不过这番话还是有些作用的,李治一个少年都心思缜密的想要夺嫡,他这个老臣自然也不能落于人后。
“一天之内得见两位少年英才,足慰老夫寸心。”王允振奋道,“老夫自然也不能昏沉下去了!”
走在回程的路上,王允问出了自己目前最关心的问题。
“贤侄觉得,铲除董卓之事还如历史上一般吗?”
“那是自然。”李放回道,“既然已经经过验证,那就证明吕布是可以拉拢的,叔父大可继续下去,只是注意别太急功近利。”
“历史上吕布虽然反叛董卓,可谁也不知道他究竟是什么时候转换的心意,还需慎重。”
“这是自然。”王允明白这一点,“只是老夫尚有一事担心,铲除董卓后,吕布身为董卓义子,手握兵权,其人骁勇善战,恐长安之内无人能制啊。”
说到这,王允有些担忧。
自己虽然也能领兵作战,但显然与吕布比起来,那还差的远呢。
现在王允想来,历史上自己轻视吕布,恐怕也未尝没有打压他的意思。
毕竟谁也无法保证,吕布不会成为下一个董卓。
“这个......”
李放不敢打包票了,历史上那是因为时间短,吕布与王允之间的联盟没有来得及破,长安就沦陷了。
现在要是王允听自己的,安抚了西凉余众,新的问题自然就出现了。
谁能保证,那些西凉余部不会汇聚在吕布手下呢?
按照历史上吕布袭取徐州的事迹,这事未必没可能。
不管在正史中,还是《三国演义》中,吕布都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这一点和他的武力一样,不容辩驳。
这时王允发话了:“若要制衡吕布,需有其他忠心汉室之人入长安,老夫也好将兵权交于此人,天子方能高枕无忧啊。”
他目光看向李放,意思很明确了。
李放这会儿也回过味儿来了,闹了半天,王允兜兜转转还是想要一个名单。
“行吧。”李放松口了。
王允说的确实是个问题,此时的长安城内,文臣不缺,最缺少的就是能征善战之人。
或者说,是属于朝廷的能征善战之人。
“我能保举三人,不过叔父必须保证,等董卓死后再召三人入朝,行事不可鲁莽。”
看李放的神情,王允也知道,董卓未除之前,想让李放说更多,已经不可能了。
心中暗叹一声:“唉!老夫为官多年,如今却被一个年轻人担心老夫行事冒进,真是......”
王允都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自己了。
无奈归无奈,李放的话还是要回答的。
王允正色道:“此事事关天下之重,老夫绝对会谨慎行事的!”
“行!您老既然如此郑重的答应了,晚辈自然不会怀疑您的信誉。”
说罢,李放缓缓道出了三个人的名字:“我保举的那三人便是刘备刘玄德,关羽关云长,张飞张益德,此三人不仅勇武过人,且深通兵法,只要手里有兵,与吕布相抗,想来不是难事。”
“刘玄德......”王允立刻想了起来,“此人不是那个在成都僭位称帝的人吗?你怎会举荐他?”
李放提醒道:“叔父啊,人家称帝的时候,大汉都没了,皇帝都退位了。他这个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汉室宗亲不称帝,难道要面北而拜,对着魏国下跪不成?”
“这.......”
从情感上,王允是绝对不能接受刘备的行为的。
不管什么时候,旁支继位都是挑战儒家观念的一件事。
可理性又告诉他,那个时候,刘备继位才是最正确的一件事。
沉默半晌,王允开口问道:“那个刘玄德,他是何人的子孙?世系又能上溯到何处?”
“这个,我只记得他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出身幽州涿郡,算下来是现在那个小皇帝的叔叔辈的,因此后世一般称呼他为刘皇叔。”
听了李放的回答,王允表情更加不好看。
他本以为刘备是刘秀这一系的子孙,关系近点,继位也算有点道理。
可闹了半天,这个刘备刘玄德,祖上都快上溯到西汉开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