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古烁今梅菜不蒸

第246章 与范仲淹的对谈(第2页)

 丁是丁,卯是卯。

 刘娥把持朝政的时候,范仲淹会因看不惯,而上书进谏要求太后归政皇帝。

 如今赵祯掌权,他也不会一味的迎合君上,而对赵祯的错误视而不见。

 身后的几位御史听着范仲淹的陈述,再看看李放的表情,几人都很放松。

 孔道辅回头叮嘱道:“希文言辞锋利,性烈如火,岂是那少年能轻易应付的?只是吾等不可掉以轻心,吕相那里才是难关。”

 被他这么一提醒,几人都看向了上首的吕夷简等人。

 官家避而不见,看来是要一意孤行了,他们绝不能坐视不理。

 众人摩拳擦掌,就等着李放败退之后,与吕夷简等人论上一场,再请赵祯出面。

 那边的范仲淹,对着李放陈述了一番赵祯的所作所为后,义正辞严的说道:“一国之君,堂而皇之行商贾之事,甚至还公然为商货作什么带货之举。长此以往,岂不是人心思动,尽向商贾之事。而商人多奸,惯会损天下而利己,此风一涨,天下礼义又何存!”

 说罢,范仲淹直视李放:“如此行事,难道先生认为是合理的吗?”

 听范仲淹陈述这么长一段话,李放也深有感触。

 古代对于商人的歧视真是无所不在,哪怕是先贤范仲淹都不能免俗。

 李放有无数种说法能反驳他,只是他也清楚,范仲淹也有更多的例子来驳斥自己。

 “今天讨论的不是商人的地位问题,不能在这里多纠缠。”李放心中暗道。

 而且,在古代,士农工商的等级排序,也非是没有道理。

 在小农经济时代,农业的重要性确实远远超过商业,这一点毋庸置疑。

 心中整理了下思绪,李放开始了自己的反击。

 他抬头看向范仲淹:“希文公可知,前几日官家那带的货是什么?”

 “我未曾列席,但亦有耳闻,说是精盐还有白砂糖。”

 范仲淹回答后,表情沉了下来:“此二物,不过是寻常调味而已,将其卖的如此之贵,必将导致奢靡之风大涨。一旦奢靡盛行,贪腐之事就不远矣。与带来的损害相比,官家多收的那些钱财,不过是舍本逐末而已。”

 李放朝着外面招招手,进来了一个小太监。

 伸手接过他送来的东西,李放一边打开一边说道:“我也听说了,那天晚上官家请的都是那些勋贵之家的人,故而在座的几位可能都没见过这些东西。”

 “我呢,在官家面前还算有点面子,因此要来了不少样品,正好给几位看上一眼。”

 打开油纸包,里面是李放上次让赵祯带过来的精盐和白砂糖。

 走在路上的时候,李放派人去找赵祯要的,这会儿正好用上。

 “希文公先看看这些东西。”李放递了过去,“然后,我再说我的。”

 范仲淹接过李放手中的东西,低头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

 “这,这是盐?这是糖?”范仲淹有些不可置信。

 范仲淹出身不高,幼年丧父,跟着母亲改嫁长山人朱文翰。

 寄人篱下的日子自然不好过,范仲淹因为母亲的改嫁,而从继父之姓,取名朱说。

 少年离家求学,年近三十方才科举中第。

 可以说范仲淹是当时典型的“寒儒”出身。

 这样的家世,自然就注定了范仲淹自小没有享受过什么好东西。

 饮食上也就不会那么精致了。

 而古代的盐那是什么样的?

 碍于技术的原因,普通百姓吃的盐,大都是结块的,甚至还有些发黄,因为里面的杂质没有清除干净。

 甚至于有些贫苦人家,连盐都吃不起,做饭时都是拿一种叫醋布的东西在锅里搅拌几下,就算有了盐味了。

 至于像现代这样,物美价廉的精盐,上层人士也不一定能见到。

 食盐的获取都这么艰难,更别说糖了。

 现在范仲淹看着自己手中托着的那些白花花的东西,李放竟然说这些是盐?

 李放伸手示意:“希文公可以尝尝,这是官家用新式制盐法制造出来的新盐,还有那些糖,您都可以试试,看看我有没有说谎。”

 抬头看了眼李放,范仲淹没有犹豫,果断伸手捻了一小点放进了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