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与范仲淹的对谈(第3页)
双目圆睁,范仲淹顾不得嘴里齁咸的味道,赶忙又去尝了尝白砂糖。
很快,甜味与咸味在他的舌尖游走。
范仲淹有些失神:“这才是盐,这才是糖嘛......”
但也只是片刻,些许外物动摇不了他的心神。
双手缓缓放下,范仲淹看向李放,语气缓和了不少:“先生方才说新式制盐法?此物难道就是官家用新法制造出来的?”
李放笑而不语,转而开口说道:“希文公可将这些东西送给后面那几位看看,也好让他们知道我没在说谎。”
定定的看了眼李放,范仲淹转身将盐和糖递了过去。
孔道辅几人早就等的不耐烦了,急忙接过去看,自然也是一阵惊讶,连上首的几个宰相里,也有人好奇的凑了过去。
李放见效果不错,于是就更加的自信了:“盐业,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的财政支柱。可我大宋私盐横行,屡禁不止,这一点希文公也应该知道吧?”
听李放提及这一点,范仲淹也不由得叹了口气:“唉!正是如此啊。”
“所以,有了这新式制盐法后,官家并未着急将其在全国推广,而是私下试验,想要找到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
“什么办法?”范仲淹连忙追问道。
李放一字一顿的说道:“规范盐业的办法。”
但是范仲淹是何等样人?岂能被李放就这么糊弄过去。
他皱眉问道:“可这与官家参与商贾之事何干?身为天子,开店置业与民争利,这到什么时候,都不是正道。”
“请问希文公,官家与谁争利了?”李放反问道。
“这精盐乃是官家亲自叮嘱操办的,普通百姓哪怕是倾家荡产也买不起多少。这般高价售卖,希文公可发现如今汴京城内的盐价有什么波动吗?”
这是实话,就靠着李放的电动车拉来的那点货,走的还是高端路线。
要说能影响一个人口达到百万级别的城市物价,那是天方夜谭了。
这一点范仲淹确实无从回答。
他是个实干家,学不会凭空造牌那一招,没影响就是没影响,他不会睁着眼睛说假话。
他继续问道:“那放下此点不谈,官家如此有失体面,又如何借此试验,规范盐业?”
李放心中越发放松了,说着说着,范仲淹就被李放拉入到了自己的节奏中。
顺着李放给出的话走下去,对于说服范仲淹,李放自然更有把握了。
“希文公可知我大宋如今的茶业是如何运行的?”
听到李放的问话,范仲淹眼前一亮,瞬间就明白了他是想说什么。
看见他的表情,李放继续补充道:“没错,就是借鉴茶业的方法,借盐业充实边防,同时将新式制盐法推广开,继而规范旧盐法的弊端。”
说着,李放就将自己之前在现代看过的盐业制度复述了一遍。
作为日后主导了庆历新政的主角,范仲淹自然能认识到其中的好处,忍不住抬头看了眼李放。
这办法,怎么看都像是浸淫官场多年,熟知庶务的老官僚想出来的。
范仲淹不相信,这是李放一个年轻人能想到的政策改动。
这无关智慧,而是经验的问题。
实际上,范仲淹想的无错,原本历史上推动盐业改革的范祥本人,便是一位基层经验丰富的官员。
他进士及第不久便去了边镇任职,然后就赶上了李元昊来犯。
作为一个文官,他能率领士兵击退西夏的进攻。
之后他本人更是多次在庆州、汝州、华州三地辗转担任知州,对于地方的事务了解颇深。
后来负责提举陕西缘边青、白盐时,才能靠着自己多年为官的经验,对盐业提出改革措施。
不过若是抛去其中的疑点,这个政策还是很好用的。
见范仲淹沉下心来思考,李放暗自欣喜:“看来是有门。”
但只是片刻,范仲淹便让李放认识到了,能名流千古的人,都不是吃素的,更不是他一个小年轻可以拿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