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人血馒头(第3页)
李放摆摆手:“我又不会训你,随便聊聊而已。”
这句话确实缓解了吕公著的心思,他见李放那样,也大着胆子学着李放的样子,趴俯在栏杆上。
“晚辈只是不清楚先生问的是什么。”
李放见他放松了下来,继续解释道:“刚才咱俩一路走来,不少人都在商量报纸的事,你有注意他们聊的最多的是什么内容吗?”
吕公著略一沉思,虽然方才有些走神,但天才少年嘛,时刻留心周围的环境,那是基操。
虽然做不到过耳不忘,但记下来个七七八八还是不成问题的。
片刻之后,吕公著笃定的回道:“方才晚辈虽然记得不是很清楚,但还是大致能分得清,自楼上到楼下,大多数人好像都在谈论三分之事,间或有几人在谈论先生开店那日的盛况。”
说完这句话,他自己都愣住了。
吕公著皱眉猜测:“莫不是这报纸上的《三国演义》是哪位知名的‘说话人’的话本?”
他反应过来了,在他眼中无比重要的朝廷动向,可在百姓嘴里却完全比不过《三国演义》的热度。
这令他十分费解,以至于怀疑,是不是因为《三国演义》自带流量的问题。
至于他口中的“说话人”指的其实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说书人。
宋代之时,因为商业的繁荣,致使民间行业也在不断地发展,百戏杂陈,盛况空前,说唱艺术也臻于高潮。
说书这门行业,早在唐朝就已经发展起来了,到了宋代,宋人闲暇,自然更是喜爱听书。
现代能查到的话本,就有不少名书是由宋代传承而来。
包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三国志平话》、《新编五代史平话》以及《大宋宣和遗事》等等。
因为这些书都以说为主,所以在当时,称呼说书人为“说话人”,而他们说书的底本就被称为“话本”。
《东京梦华录》中的“京瓦伎艺”条目里就曾介绍过,当时的说书主要集中在勾栏瓦肆里演出。
大体分五种形式:讲史、小说、说诨话、说三分、说五代。
而这个说三分,说的自然就是《三国志平话》了。
在大体情节上,《三国志平话》其实已经具备了《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和情感倾向,从前朝的尊曹逐渐转向尊刘。
由于是时代变迁中的产物,《三国志平话》受限于时代的因素,自然没有后世三国故事集大成者的《三国演义》那么吸引人了。
所以,这才能引得众人纷纷讨论。
优秀的二创作品本来就有天生的优势,李放带来的《三国演义》更是汇聚历代精华,说不定罗贯中自己初创的原本都未必能有这本好。
罗贯中毕竟是元末明初的人,《三国演义》流传到现在几百年的功夫,历代增删改查,肯定是越来越完美的。
本身就有着群众基础,再加上作品更为优秀,在人群之中自然能引起讨论。
对于吕公著的疑问,李放也大致听懂了些。
说话人,猜也猜得到,就是这个时代的说书先生。
李放打断了吕公著的胡猜:“你不用猜了,《三国演义》不是你口中说话作品,是别的先生的,并未闻名于世。”
“那,为何?”吕公著实在想不明白。
换了个姿势,李放也趴在了栏杆上:“你看下面这些人啊,你看到了什么?”
吕公著顺着李放的话向下看去,众生百态,人间凡景。
他踟蹰片刻,开口回道:“莫不是万民百姓?”
“对,也不对。”李放回答道,“依我看来,他们都是一群野兽,一群只知吃喝享乐的野兽!”
“这!”吕公著不解,李放为何有这般暴论。
李放继续解释道:“你以为他们会在意朝廷纷争吗?或许他们是在意,但他们在意的并不是谁上去了,谁下去了,而是更在意高官倒霉。”
“人血馒头之事,晦叔可知?”李放冷冷一笑,“民智未开,百姓谁管你死的是谁?奸臣之血也好,忠臣之血也罢,只要能让他们看个热闹,谁又会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