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古烁今梅菜不蒸

第258章 打了鸡血的吕公著

 李放这番暴论可谓是石破天惊,吕公著不可置信的看着他。

 他怎么也想不到,一个跟在皇帝身边的近臣,竟然是这般看待天下万民的。

 但同时,他心底也隐隐有些慌张,因为他本能的觉得李放说的有些道理。

 “先生!”吕公著不敢再往下想了,突然开口叫住了李放。

 “先生之言过于偏激,请恕在下不敢苟同!”

 见他言辞激烈的模样,李放心中暗暗点头,有反应就好,有反应他接下来才好继续往下说。

 “晦叔觉得不中听了?”李放含笑问道。

 吕公著一拱手,有些不忿的说道:“先生此言太过武断了,百姓之中或有些许不明事理之人,然也未见得都如先生所言,皆是那食人血馒头之辈!”

 李放看着吕公著那愤然的表情,心中暗道:“还是年轻人有冲劲啊,要是吕夷简那个老狐狸,哪里会有这么激烈的态度!”

 当下,李放的心情更为放松了。

 抬头看天,李放继续说道:“有句话想必晦叔肯定知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吕公著回道:“此圣人之言,出自《论语·泰伯》,先生是想考教我此话的三种句读之法吗?”

 在古代,由于没有标点符号,因此经典上的语句在脱离了本人之后,往往就会被他人所曲解。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有时候仅仅只是一字之差,意思就可能谬以千里。

 尤其是秦汉之时,当时没有纸张,文字的传播途径有限,就更加大了传承的难度。

 乃至于最后完全脱离了作者本来的意思。

 汉朝开始逐渐抬头的世家门阀,他们各家的立身之本,往往也就是各种典籍的解释权。

 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在古代,由于时代的变迁,这句话逐渐演变出了三种不同的断句方式。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当然,这句话的断句远远不止这三种,其中的意思更是天差地别,互相之间还能有矛盾。

 只是这三种在古代最广为流传罢了。

 吕公著家累世公卿,哪怕年岁尚小,自然也明白其中的意思。

 李放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也就没在吕公著面前班门弄斧,顺着他的话茬,李放以考教之名,让吕公著复述了一遍这三句话。

 然后李放问道:“此三种句读之法,晦叔倾向于哪一句呢?”

 “自然是圣人原意了!”吕公著毫不犹豫的回答道。

 李放看着他笑了:“是吗?原来晦叔与我思想如此相近啊。”

 在几种句读之法中,流传最广,认可度最高的,就是第一种。

 也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思是:百姓只需要按照执政者安排的道路走就行了,没必要让百姓们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走。

 这句话是典型的愚民话术,百姓们只需要听命就是了,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知道。

 这和李放之前说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大致意思也都相近。

 吕公著之前对李放那番暴论,愤愤不平,现在又信奉经典,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不等李放继续点破,吕公著自己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他脸上的表情忍不住变了变,低头看向楼下的芸芸众生,心中不由得生出一种疑问:“难道不该是这种解读方法?圣人错......”

 后面的字还没在心底冒出来,吕公著自己就摇起了头。

 赶紧将这个可怕的想法抛诸脑后。

 沉默半晌,吕公著仰头看向李放:“先生与我说这些,究竟是何用意?”

 “我就是想问问你,百姓们如此短视,你觉得当权者该如何执政呢?是放任自流?还是勇开民智?”

 吕公著不语,今天所见报纸,实是给他的世界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庙堂之中高高在上的宰辅,在百姓们的口中,却不及纸上的一章话本。

 更有甚者,还鼓掌叫好。

 以前的吕公著虽然年纪小,但也称得上一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哪里接触过太多的底层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