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打了鸡血的吕公著(第2页)
即便来樊楼,也从没有在底层逗留过,他太脱离实际了。
“先生与官家,是要变法革新?”吕公著轻声问道。
李放意外的看了他一眼,自己还没点破,他就猜出来了?
过了一会儿,李放笑了:“你怎么猜出来的?”
吕公著摇了摇头:“家父前些日子在家中长吁短叹,晚辈当时只以为是国事繁杂,现在想来,该是官家在请家父主持变法吧?”
“不错,不错,还有吗?”
“这几日朝中有风,说官家要改革科举,广施教化,想来也是前奏。”
李放感慨道:“你有个好父亲啊。”
虽说这些事情不是什么机密,可寻常人家的十五岁少年,上哪去接触这些东西去?更别说从中窥见赵祯他们的意图了。
吕公著虽然是靠今天李放的态度才猜到了些许,但已经很了不起了。
“先生过奖了。”吕公著一拱手,随后问道,“先生真要变法?”
“不是我要变法,是这大宋要变法,是这天下要变法!”李放挥手示意,“你觉得变法不好吗?”
吕公著有些迷茫:“晚辈年少,不敢言大事,只是我大宋如今四海安靖,贸然变法革新......”
现在还年轻,吕公著还不是日后那个旧党领袖。
他对变法心存疑虑,但倒也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
“四海安靖?”
李放嗤笑一声。
起身拍了拍吕公著的肩膀:“我刚才之所以跟你说那么多,就是看好你将来加入我们,加入官家!你心中热血未冷,将来的朝堂上你大有用武之地,自己好生想想吧。”
“百姓,朝堂,天下......”
年少的吕公著有些看不清前路了。
此前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科举中第,光耀门楣。
至于报效国家,安邦定国,只是一个很宽泛的念头。
现在李放将这条路摆在了他的面前,这就让年轻人有些不知所措了。
招手示意吕公著跟上,李放开口说道:“国虽大,好战必亡,这句话不错。但还有一句话叫做,忘战必危。如今满朝公卿,天下百姓,皆以从军为耻,呼从军士卒为‘贼配军’,长此以往岂是安邦定国之道?”
“晦叔可愿看到永嘉之难再现中原?”
吕公著脸色大变,熟读史书的他如何能不知道“五胡乱华”。
“如今北方虽有辽国为敌,可两国修好多年,未动兵戈。先生如此说,难道辽人又意图南下了?”
李放身为皇帝近臣,他这么说,让吕公著不得不考虑最坏的事情。
“别慌张,我不过是这么一说罢了。”李放摆摆手,“不过晦叔这般慌张,想来也是知晓若辽人南下,我朝不好抵挡吧?”
吕公著心乱如麻,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回答。
李放也不逼问,而是带着他继续漫步:“看看这樊楼里的众生,歌舞升平,醉生梦死也不过如此吧?可晦叔也该知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大宋重文抑武多年,也是时候该改变了。”
“可五代乱世......”吕公著徒劳的说着。
李放口中低声吟诵:“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回头看了眼吕公著,李放继续问道:“晦叔真觉得重修武备,不对吗?”
跟聪明人说话很省力气,李放只需要念出这句诗来,吕公著自然就能明白,他说的是什么典故。
以唐玄宗时期中国之强盛,一场安史之乱都能将大唐盛世彻底摧毁,自此开启了国都六陷、天子九逃的屈辱历史。
哪怕再自大的人,也不敢说此时的北宋已经超过了盛唐时的国力吧?
人家唐朝最盛之时,四夷宾服,万国来朝。
可到了大宋,还要和异族约为兄弟之国。
唐玄宗之前,四夷酋长,哪个敢说自己和唐朝平起平坐?
这些事实,普通百姓可能不知,但这些文人肯定是十分了解的。
再次被李放堵住话头的吕公著无语了,亦步亦趋的跟着李放在楼中走动,听着周围嘈杂的声音,他只觉得心中一片烦闷。
“先生之言,是想靠我影响家父吗?”吕公著问道。
“呵呵。”李放笑了笑,“不用你去影响,吕公已经是变法支柱了,不然我与官家这会儿也没这个闲心出来逛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