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细雨中(第2页)

朱予焕坐在窗边,似乎是在欣赏窗外的景色,过了一会才道:“都说春雨贵如油,初春有这样的天降甘霖,想必今年收成也会不错。”

听朱予焕聊起农事,杨溥顺着她的话道:“殿下关心农事便是陛下关心农事,这是百姓之福。”

朱予焕侧脸看向杨溥,道:“先生主动前来想必是有话要说,何必拐弯抹角?”

杨溥对上她的目光,想到第一次在宫道上见到朱予焕的情形,这些年来,朱予焕虽然身量长了,但人却仿佛没有过一丝一毫的改变,那双眼睛依然明亮,甚至比之前更多几分坚定。

此时此刻朱予焕一副寻常百姓的打扮,却不隐藏气度,坐在窗前的模样更像是逸民隐士,有“穷达行藏各有志”的意味。

杨溥也不再有所隐瞒,直言道:“这次多亏长公主愿意从中转圜,才保了李仪的一条性命。”

朱予焕闻言只是一笑,道:“想必先生也耗费了不少心神。陛下亲口和我说过李仪的奏本,参奏刘琏还算得上条理清晰,可一到了为自己辩解的时候,便自负谏臣的名声,不愿意低头认错服软,要是没有人暗中提醒他多多思量家人,只怕这时候已经人头落地了。”

先前杀安敬已经是一个兆头,朱祁镇如此做无非是想警告所有人,不要以为他年纪还小,就想糊弄他度日。

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大臣还是太监,皇帝的威严绝不允许任何人随意侵犯。

“李仪得救,到底是长公主救他一命,他心中一清二楚,对殿下感激不尽。”杨溥说完轻叹一声,还是诚恳地说道:“若是放在从前,臣等还会劝上一劝,但如今臣等已经垂垂老矣,陛下却正是精力充沛的时候,臣等也不好多言。”

朱予焕对他们心中的顾忌一清二楚,她自己何尝不是如此?

朱予焕看向杨溥,道:“后面这几句话,先生何必同我说呢?”

杨溥见她戳穿自己,接着说道:“先前太皇太后召臣等入内训话时便已经提醒过,要臣等如同在仁宗、宣宗面前一般,辅佐陛下,臣等何尝不懂太皇太后对陛下的一片苦心,只是……”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恰巧此时雅间外面响起伙计的声音,要为两人上茶,雅间内又是一片寂静。

朱予焕明白杨溥的意思,无非是张太皇太后自己都不对皇帝进行直接干预,他们这些外臣就更不好说什么了,况且他们对自己的子孙也十分了解,真正能够大有作为的几乎没有,将来大抵只能靠着他们这几个老臣的荫蔽。

若是杨溥这批人出了什么事情,无疑是断绝了一大家子的后路,谁也不愿意为了“教导皇帝”而付出如此昂贵的代价。

但他们几个都是历经六朝的老臣,若是真的什么都不做,又难免觉得对不住几任帝王的信任和看重。

待到伙计们将茶水点心一一布置好,外面又唱起了弹词,是朱予焕特意让人向江斗奴借来的学生正在表演,倒是和雨声配合得甚好。

朱予焕看着伙计们退了出去,这才对杨溥道:“先生帮我许多,我也愿意帮先生,但辅佐一事是皇考遗诏,万万不可辜负。”

杨溥说这些也不过是一时间吐露真心,朱予焕心中有再多志向,那也只有在皇帝圈好的那一亩三分地里,又谈何让她教导皇帝呢?能够像这次的李仪一事,对皇帝稍有劝谏,已经是一个不错的结果了。

“是臣一时失言,长公主不必放在心上。”

朱予焕微微一笑,道:“到底三位先生年事已高,陛下却还年幼,何不趁此机会召官员入阁,也免得内阁青黄不接。”

杨溥没想到朱予焕开口说的是这个,不由微微一愣,为官几十年,竟然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他与朱予焕虽然是私下见面,但不代表朱予焕的每一句话都仅仅代表她个人,谁知道朱予焕这句话是不是也有朱祁镇这个皇帝的意思。

朱予焕见杨溥脸上闪过一丝警觉的意味,接着说道:“如今内阁只有三位,既然生了退却之心,就更不应该如此把持权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