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京中事(第2页)

不过他们两个最大的区别便是朱祁镇并不担心朱予焕会有什么“造反”的举动,在如今天下太平的情况下,朱予焕如果不是压力太大精神失常,是不会“主动造反”的。

至于所谓的“主动造反”,如今的最终解释权往往在皇帝的嘴里,如今的朱予焕在名义上确实没有什么优势。

和勇不由在心底为长公主叹了一口气。

他很清楚,长公主对于事情的轻重缓急一向拎得清,大事当前,顺德长公主绝对不会有太多私心。反倒是皇帝,既不明白长公主的真心,又对她诸多防备。

这不就是将长公主的一颗真心肆意践踏吗?但凡换成是别人,大概早就心灰意冷了。

朱予焕不知道和勇心中所想,她若是知道,一定要好好嘲笑一番和勇。

她从未对朱祁镇抱有什么希望,更不会对任何一个坐在皇位上的人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自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的绝望。

她见识过更加美好的世界,她的热忱只给自己的理想。

只要问心无愧,何谈心灰意冷?

两人说话间,一阵秋风吹了过来,吹得树叶簌簌,朱予焕不由打了个喷嚏。

和勇吓了一跳,连忙问道:“殿下可是身体不适?”

朱予焕只揉了揉鼻子,道:“换季生病也是在所难免,有望之在我身边,你放心吧。”

如同呼应一般,屋内传来徐望之的声音:

“哎哎哎,安罕,那边的草药吹飞了!”

朱予焕不由莞尔,对和勇道:“我也去帮着收拾收拾,免得她之后又要念叨我没有帮着干活。”

和勇立刻应了一声。

经过了这一整年的适应,工匠们已经不像初来云南的时候那样无所适从,也能够和朱予焕选拔出来一起建造高炉、冶炼金属的土民流畅交流。

对于这些普通人来说,与素未谋面的人和平相处是最简单的事情,更不用说他们大部分情况下都在一起劳作,在感情上早已经没有了民族地域之分。

加上官学的设立和教化,本就对大明没有强烈抵触情绪的普通百姓已经彻底接纳朝廷官员的治理,倒不如说有了这些朝廷官员,他们反倒比在土司手下讨生活时更加轻松,至少他们不再是土官们的“私有财产”和“奴隶”。

而原本试图反抗的土官们则是在或强压、或怀柔的手段下逐渐臣服,几乎再也翻不出什么浪花,不少人都接受了朝廷的安排,以虚衔搬迁至内地,成了朝廷的掌中之物。

在这样和睦的环境下,工匠们的效率提高不少,很快便在滇中重新建立了比南海子还要更加设施完备的务农寺,利用充足的资源开始来研究朱予焕提过的“蒸汽机”。

而有了务农寺不断改进的各种生产器具和各类完善的水利设施的云南,可供开垦耕种的农田面积越来越大,产量也越来越高,虽然不能在短时间内达到自给自足,但和原先的土官暗流涌动、百姓难以维生的情况相比,已经算是极大的进步了。

对于日渐融洽安稳的云南,朱予焕自然是欣慰。

她虽然知道改土归流是一件好事,但也称不上有多么熟稔,勉强算是摸着石头过河,期间也少不了有一些波折,但能够迅速取得这么好的结果,对于朱予焕来说是一件莫大的鼓励。

朝廷的流言蜚语,朱予焕不是不知道,一直默不作声只是在等一个结果。

等一个能给那些人有力回击的结果,而如今就是最好的时机。

朱祁镇看到王骥和朱予焕的题本,心中也是十分惊喜,立刻下旨褒奖二人,又准备各种赏赐等,让人给两人送到云南去。

朱予焕身上有压力,朱祁镇也不例外。谁让朱予焕一口气得到了太多本不该有的“特权”,必然会招惹非议。

好在先前对杨士奇的“杀鸡儆猴”还是有效果的,大部分人都对顺德长公主胆大妄为的行径“敢怒不敢言”,只有少部分人上书参奏,比如先前曾经上书恳请朱祁镇加强西北边防的刘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