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拉拢的艺术

 一部分大臣就在等陛下提出这个议题。

 这波舆情着实汹涌,他们都快被喷成孤家寡人了。

 说穿了,侯君集也就贪污了点财物,还没有犯什么原则性错误。

 还是可堪教化的嘛!

 而且这回还是陛下主动给台阶下,没有逼得文臣们自食其言,主动跪求法外开恩。

 他真的,我哭死。

 长孙无忌高居龙榻之下,百官的微表情逃不过他的眼睛。

 他摸着下巴,觉得时机成熟了。

 多谢(?)那些动机不明的传单,把汹汹民意争取到了侯君集这边,无意间完成了对朝堂诸公的施压。

 现在,只需他长孙无忌一番话语,就能拉拢相当一部分中间派,从而顺理成章地把政治盟友侯君集放出来。

 还得感谢房玄龄把侯君集扔进了牢里,给了他长孙无忌一个卖人情的机会。

 届时,侯君集必将投桃报李,更进一步向他和太子靠拢……

 “陛……”

 “陛下。”

 就在长孙无忌准备上奏的时候,房玄龄抢先开口:

 “管子曾说过,善于治国的人要通过有效制度来管理国家,这才能让民众心服。

 “难道侯君集当时犯了罪,现在就不算犯罪了吗?

 “我朝君臣一心,深谋远虑,相信不会为了片刻的安宁,被黔首的谬论所惑,而干出自损法律权威的荒唐事。”

 一顶高帽子戴下来,立刻堵住了动摇派的嘴。

 “啊对对对。”群臣纷纷附议。

 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刚正不阿的正义之士,谁也不想被贴上“畏惧流言”的标签。

 虽然态度有些松动,但众臣的主张仍然是:

 侯君集不能放。

 李世民又一次吃了软钉子,不悦地撇撇嘴。

 长孙无忌瞥了一眼面无表情的房玄龄,什么话也没有说。

 侯君集案翻篇,进入下一个议题。

 李世民的神色不禁哀愁起来,关切地问大理寺卿:

 “孙廷尉,孝恭的案子……”

 修仙修得人憔悴的孙伏伽顿首:

 “我寺会同刑部、万年县,全面搜查了河间郡王府。没有发现砒霜,井中也没有倾倒毒药的痕迹。

 “查阅郡王府物料出入账册,据此追查与郡王府发生往来的菜贩、药铺、炭翁、短工等,未发现异常。

 “审问郡王亲属、府内下人,没有……”

 “总之就是没有进展对吧。”李世民不耐烦地打断。

 但看着孙伏伽仿佛一阵风就会暴毙的状态,他也不忍心训斥,赏了点布帛、宽勉几句。

 朝会结束,最终决定:

 侯君集依然不得释放,案件交由御史台全权处置;大理寺、刑部的主要精力则全部转移到李孝恭案上。

 “侯君集桀骜,还得在狱中再修剪修剪脾性,方能为少主所用。”房玄龄收拾着笏板,自言自语地嘀咕着。

 这场由低级红传单所引爆的舆论风潮,他一眼就看出了背后推手是谁——

 除了那位爱胡闹的李明殿下,谁还会想出这么……胡闹的鬼点子呢?

 知道了操盘手是谁,房玄龄便不难猜出这场闹剧的真正目标——逼朝廷释放侯君集,将其收入麾下。

 “目标正确,手法也很……巧妙,可惜时机把握上还欠点火候,没有摸清侯君集的性格,导致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