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谁还没个密探啊(第3页)
在“钞能力”和“我爸是李世民”的共同作用下,现如今的印刷坊已经彻底改头换面。
原先与印刷坊相连的张氏书坊门店,以及邻近的商铺,被节度使大人打包买下,墙壁打通,改造成连片的办公区域。
门口挂上匾额,四个金光灿灿的大字——
长安报社。
闻名遐迩、或者说臭名昭著的《长安快报》,就是在这里发行的。
这份全大唐第一份、也是唯一份报纸,每三天一版,涵盖的内容从新闻到“宫女姐姐不可言说的秘密”,包罗万象无奇不有。
只需一文钱,读者就能亲身体验一整天礼崩乐坏的震撼。
长安的文人雅士们见面打招呼,一定是以这样的对话为开场:
“你看过今天的长安快报了吗?”
“那东西简直是糟粕。你看了吗?”
“狗都不看。对了,你知道宫女在宫里是怎么解决个人需求的吗?”
在一片骂声中,《长安快报》成为了全长安销量最大的出版物没有之一。
一打开报社大门,忙碌的氛围扑面而来。
记者们脚不点地地把初稿交到编辑手里,编辑们对着狗屁不通的初稿发出尖锐爆鸣——
编辑、记者的名号听起来高大上,其实还是李明的老班底,换了一块牌子——
以来俊臣为首的机灵穷孩子们当记者,四处搜集有趣的新闻原材料。
以狄仁杰为首的功勋子弟当编辑,将刚学会写字的穷孩子们所作的一线报道采访,重新编辑成能发表的内容。
这只是大致分配,长安快报鼓励内部人员发挥优势,互相调岗。
由于活字印刷还存在一些问题,加上初创阶段采编人手不足,《长安快报》每三天一版。
即便如此,报社的工作强度也超过了翘课小孩和文盲小孩的承受范围。
所以,李明高薪聘请了好几位场外专家。
“李明殿下……”
弘文馆优秀毕业生、秘书省小学教师、未来的第二代以理服人的礼部尚书,裴行俭,有气无力地向李明问候。
此刻的他正怀疑人生地坐在“总编”的宝座上,对着堆积如山的稿子一把一把地掉头发。
他的弘文馆同学们同样一脸茫然,座位前摆着“主编”、“副主编”、“资深编辑”等让人半懂不懂的牌子。
时至今日,他们也搞不懂情况。
他们明明是秘书省小学的老师,明明在教习诸位贵胄圣贤之道。
一个转眼,他们就被节度使大人拐到了这个奇怪的、叫做“报社”的地方,稀里糊涂地和自己的学生做起了同事。
要不是李明拿出了陛下的朱批,让他们就地转入长安报社入职,他们还以为要被绑架到辽东去当野人了。
“你们先忙,我找人。”李明就不打扰主编们掉头发了。
“明爷找我?”来俊臣乐呵乐呵地凑了上来。
他现在管着主要由贫民孩子组成的“小记者”团队。
至于他们原先分发报纸的任务,则交到了从施粥摊新招的一批廉价劳动力手里。
施粥摊俨然成了李明的人力池。
“我找狄仁杰和娄师德,让他们带着手下来我书房一趟。”
李明吩咐完,一头扎进了一间独立的房间。
不一会,狄仁杰、娄师德和其他几个孩子鱼贯而入。
狄仁杰不必多说,
娄师德虽家境贫寒,但学识吊打一众世家子弟,未来也是出将入相的大人物,智商是有保障的。
其他的孩子,除了都是从施粥摊捞出来的机灵小孩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对李明在施粥摊的古怪都市传说——比如扬把沙子益寿延年之类——深信不疑。
“有一件案子比较有趣,我想让你们深入调查一下。”李明开门见山。
狄仁杰和娄师德互视了一眼。
这两天,明哥一直有意无意地让他们查一些“有趣”的事情。
而且检查所得从不在报纸上发表,也不许他们四处说。
“你们去找一找,长安有哪些技术高超的药师或者炼丹师,他们在近期是否与宫人或达官显贵有过接触。”
娄师德问:
“明爷,怎么判断一个药师的技术是否高超啊?”
“简单。”
李明淡淡道:
“在报纸刊发以前,就知道雄黄酒加热有毒的药师,就是我要找的人。
“如果找到了符合条件的人,你们先别惊动他,我有下一步打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