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高句丽!我到平州了,你人呢!
第112章 高句丽!我到平州了,你人呢!
“所以,我明天就要出发去辽东啦。”
当晚,李明久违地回到立德殿,嚼着熟悉的大米拌小米,与母亲、姐姐、姨娘们,以及忠心耿耿老宦官告别。
这是他第一次出远门,一去便是绝大部分大唐人从未涉足过的辽东苦寒之地。
家人们早已有了心理准备,而老宦官一听小祖宗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就偷偷躲起来抹眼泪了。
连一直与杨氏争风吃醋的、出身太原王氏的王姨娘,虚情假意地陪着笑,为大唐第一节度使践行。
“路上小心。”杨氏淡淡地说着,仿佛孩子只是出去秋游一般。
注意事项李明都懂,无需赘言。出行的准备用品,杨氏也早已备好。
剩下的,便是隐藏好内心的不安与不舍,给予儿子坚定的支持。
“呜呜呜,小明弟弟窝写不得你哇……”
李明达哭得花枝招展。
一边哭,还不忘一边给李明的碗里夹菜。
刚从阿爷那里听说小明弟弟明天就走,她也耍起了性子,一溜烟跑到了后宫。
李世民本来也想来的,奈何平州事出突然,抽不开身。
“我又不是去就藩,过年前就会回来的……”李明苦笑着。
恍然想起,阿兕子历史上是突然急病,早早夭折的。
此去还真有可能是永别……
他的心里也不禁泛起了一阵酸楚。
“你要多吃蔬菜水果肉蛋奶,少食油腻,经常体育锻炼,身体有任何不舒服都要及时告诉阿爷,要常写信给我……”
李明握着明达姐姐的手,仔仔细细地告诫着,好像出远门的是她一样。
李令四姐妹看着这姐友弟恭的一幕,干咳了一声:
“也就这一两个月,我们也要出嫁了。”
李明愕然抬头,望着陪伴了自己整个童年的姐姐们。
“别这么落寞。”李令挤出一个微笑:
“我们在河北,离你那辽东还近一些。
“什么时候有空了,你还能过来串个门,请你吃驴肉火烧。”
李明不知该说什么。
她们最大也才十六岁,按说才是高中的年龄。
她们却已经嫁做人妇,而且是作为政治联姻的工具。
就是为了他……
“我早就让你去辽东了,为何今日才走?”
看见儿子的表情变化,杨氏以为这小崽子又想在长安多赖几天,便换了个话题。
“唉,说来话长。要不是平州突发事件,我还想再多呆几天,等等孙思邈呢。”李明叹了口气。
“孙思邈?我听说过,是位神医。你找他做什么?”杨氏皱了皱眉。
“嗯呐,阿爷也曾请孙神医也给我开过几个调理身体的方子呐。小明你生了什么疑难杂症?”李明达关心地问。
姐姐们和姨娘们也好奇地竖起耳朵。
“来,几位贵人劳烦让一让,今日新摘的豆苗。”老宦官也正好端着菜上桌。
“我的朋友阿韦肾虚,我替他问问。”
李明搬出“我有一个朋友”大法,把这个话题糊弄了过去。
他不想让家人知道,他还在追查九成宫事件背后的猫腻。
如果阿史那结社率背后还有黑手,那么毫无疑问,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宫中一定也存留着极大的势力。
这事儿就和克苏鲁一样,知道得越多越危险。
所以,这事儿得保密。
“早点休息吧,明天就要出远门了。”
在杨氏的提醒下,践行宴早早散去。
…………
入夜,长安城的一角。
“哦?节度使阁下已经找上了孙神医?
“那孩子留着还真是……棘手啊。”
那人擦擦冷汗,点燃了油灯,展开一张羊皮纸。
提笔写信以前,他冷笑一声:
“幸好,草原的朋友还是找到了辽东的门路,终于让‘那位’小殿下动一动了。
“目的已经达到,天子的注视已经转移到了东北,这出戏码再演下去就不免有些危险了。”
他用突厥语迅速写了一封短信,对着窗外吹了一声口哨。
黑暗的夜空中,扑闪起一阵风。
一只苍鹰飞到了
窗台上。
“粗陋的草原,也不是没有好东西。”
那人的嘴角挂起轻蔑的笑容:
“将我的信息,送给草原上的朋友吧。
“让他们在辽东密林间的朋友先停一停,积蓄力量,耐心等候我的指令。”
…………
次日一大早,辽东节度使李明殿下正式启程,前往他素未谋面的故乡。
没有迎来送往,没有践行宴饯别诗,更没有登高筑台祭祖。
轻装简行,只有马车一辆、骑马侍从数名而已。
第一站,平州。
长安到平州,一路四千余里。
路途虽远,但一路都是大唐的核心控制区,安全无虞。
而且有金光灿灿的皇家专属通关文牒,衣食住行完全不成问题。
所以,并不需要前呼后拥的大队人马。
“此行以了解当地情况为主,所以要务必低调。
“待搞清楚平州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再上书父皇,看看要对当地官场进行哪些调整。”
马车里,李明对随行的侯君集和韦待价仔细交待着。
虽然李世民给他开了一个口子,可以在大唐的官僚体系之内,有限地选择平州和营州的地方官员。
但李明理智地决定,先不急着行使这份权力,胡乱安插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