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没有人比我更懂辽东
第144章 没有人比我更懂辽东
“我等皆未叛唐!平州仍在抵抗!高句丽陈兵十五万,情势危急……”
少年嘶哑的呐喊被守卫打断了,他被抓住裤脚拽下马背,七手八脚地摁在地上。
就在他将被拖出去的时候,宦官迈着小步,急匆匆地对满头大汗的看门将军耳语一句:
“陛下有旨,让他进殿说话。”
当平州来的报信少年踏上太极殿的时候,两旁的大臣们都投来好奇的目光。
只见少年皮肤黝黑,面容疲惫,双眼却炯炯有神。
他很年轻,却并不怯生,在庄严肃穆的太极殿上昂首挺胸。
他身上穿着一件不合身的貂裘,好像是路上哪位刺史都督看不下去,赠给他御寒的一样。
平州蛮子真勇啊,敢骑着马在宫里乱闯……大臣们心里嘀咕着,并没有将这位和他们唱反调的信使放在眼里。
他什么身份,他们什么身份?
只需一位给事中略施小计,包管那辽东乡巴佬哑口无言……
咦?!
大臣们越看这“蛮子”,却越发感到古怪。
嘶~唉?怎么感觉这位信使的面相,有点眼熟啊……
在众臣古怪的目光中,长孙延被一路带到殿前。
长孙无忌坐在群臣的最前列,一直很有姿态地昂着头,不掺和这种热闹。
当那位少年越过他,来到陛下座前时,他才瞥了一眼。
眼珠子差点瞪出眼眶,下意识地惊呼出声:
“延儿?!”
这位少年,不就是被李明拐到平州、让他心心念念小半年的嫡孙,长孙延吗?!
因为在殿外喊的声音太嘶哑了,以至于他没有第一时间认出来!
长孙无忌曾幻想过无数次和好大孙重逢的场景。
相拥而泣?怒斥不孝?
然而当好大孙突然天降在眼前时,长孙无忌忽地有些不敢相认。
因为长孙延的变化太大了!
离开长安前,他还是一位养尊处优的翩翩贵公子。
而如今的长孙延,却带着一股能员干吏的气质,成熟、镇定、精干,皮肤晒成亲民的小麦色。
仿佛在田间地头一坐,村里养了几只鸡、下了几个蛋这种绝密情报都能套出来。
而变化最大的,莫过于他的双眼。
相比之前的闲散松弛,现在的长孙延眼神明亮,透着无与伦比的坚毅和自信。
这是和死党共同创业、做大做强后,一步步培养起来的独特气质。
长孙延自然也看见了阿翁,迎着亲人担忧和不解的眼神,压下此起彼伏的心绪,只是淡然点点头。
接着,又稍稍转向另一边,向同样眼巴巴盯着他的房玄龄也微微点了点头。
这个细微的举动,却让房玄龄长出一口气,绷紧了几个月的神经松懈了下来:
房遗则无恙……
“草民奉辽东节度使之命,从平州而来,有急事奏报陛下,奈何被看门官刁难,不得已而擅闯。
“事关江山社稷,争分夺秒,请陛下恕罪!”
长孙延不卑不亢地拱手道。
李世民威严地高踞龙榻之上。
只是右手紧紧握着扶手,说明他此刻的心情并不平静。
人是李明派的,说明李明还活着,还活着!
终于,那小子终于派来了一位像样的信使,能当面和朕说清楚了!
那小子可还好?他衣服带够了吗,想家了吗……
李世民心中积压着太多的问题。
但他仍然保持着相当的冷静,优先观察信使的神色。
然后,发现了华点。
“长孙延?你是长孙延?!”
李世民同样感到震惊。
温润如玉的外戚贵公子,怎么突然变成乡间胥吏的模样了?
难道,那个白白胖胖的小肉球也……
李世民摇摇头,打消了奇怪的幻想,强忍下焦急不安的心绪,平静地问:
“辽东节度使久未上书,朝中皆担心他的近况。他可还好?”
深处帝国的中枢,长孙延的心绪远没有外表那般平静。
但临走前,李明特意嘱咐他:朝廷不是输出情绪的地方。
在殿外可以大吼大叫,而上了殿,就必须要冷静地审
时度势了。
他默默扫了一眼朝堂。
除了某几位利益相关的大司空和左仆射,许多大臣们在满足最初的好奇之后,便又半闭上了眼,一副充耳不闻的死猪模样。
得让这些装睡之徒醒醒了。
在这种情况下,李明会如何对答呢……
长孙延略加思索,故意带上悲戚的腔调,唉声叹气:
“回陛下,唉……节度使近况,非常不佳!”
李世民脸色一僵:“他……怎么了?”
底下的文武百官也不由自主地竖起了耳朵。
哦豁,那小灾星出了什么三长两短了?
见成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长孙延就开始输出了:
“节度使治理地方殚精竭虑,率领百姓励精图治,在他治下,今年冬几乎无人冻饿死。
“然,却被地方土豪和无知官员污蔑为匪,此一不佳也!”
长孙延声带嘶哑,在宽敞的大殿内却掷地有声,让底下有些官员不自在地挪了挪屁股。
你这手一惊一乍拉关注的手法,是和谁学的……李世民一下子就听出来了,李明那货过得好好的,派长孙延过来就是告状的。
呵,挺好,够机灵。李明也不可能派个不机灵的傻子来办这件重要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