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没有人比我更懂辽东(第2页)
“节度使以皇子之贵,被怀疑为反;而平州土豪劣绅慕容燕,乃是前朝余孽,鱼肉乡里、拥兵自重、杀死刺史,却被以为是忠。”
长孙延继续告着御状:
“黑白颠倒,此二不佳也!”
李世民听着长孙延的控诉,手指一下一下地点着扶手。
这第二句话提醒了他,让他意识到了这段时间朝堂争论的盲点——
慕容燕,在大臣们的嘴里消失了。
是有人在故意把争论的节奏往李明头上带,却淡化了慕容燕的作用。
明明这个关键角色的疑点更多、与高句丽勾结的动机也更足……
“第三不佳,莫过于此时此刻……”
长孙延长叹一口气,眼前浮现出了残疾的战士、不得不代替年轻人辛勤劳作的老人妇孺、以及让人窒息的高句丽大军,缓慢而坚定地说:
“节度使率领平州军民,众志成城,以贫瘠之力,抵抗着高句丽的举国入侵,为大唐拖延迟滞敌十五万大军数月之久。
“然而,朝廷非但不施以援手、坐视辽东沦陷,甚至认为平州军民投降蛮国,苟且偷生。
“更有甚者,还有心术不正之徒,甚至污蔑节度使里通高句丽,将反贼慕容燕的罪责归到大唐头号大忠臣的头上,简直荒谬!
“此等奇谈怪论,无异于与敌国沆瀣一气,望陛下明鉴!”
呼……李世民畅快地吐出一口气,一扫心头的阴霾,瞥了一眼座下的群臣。
踏马的,要不是这群虫豸的干扰,朕怎么会怀疑自己的儿子造反?
朕素来教子有方,皇子们互相之间或许有一点小嫌隙,但绝对都是爱朕的,不可能造朕的反的!
但旋即,一阵巨大的担忧和疑惑又涌上了他的心头——
他的好大儿、大唐头号大忠臣李明,正陷入了敌国十五万人的重重包围!
“他为什么独独派你回长安,他为什么不带着你们一起突围回来?”李世民不解地问。
长孙延对这个问题感到古怪:
“敌军压境,主帅岂能擅离?”
既头铁又莽撞,确实是那混不吝的行事风格……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对群臣道:
“平州的现状如此,诸位爱卿,如何应对?”
被平州传来的最新情报打脸,大臣们面不改色心不跳。
岑文本淡定上奏:
“回陛下,此等荒诞之言,不值一驳。若随意听信,影响了大军的进程,那才是祸事了。”
长孙延轻哼一声。
李世民不怒不喜:
“岑侍郎但批驳无妨。”
岑文本慢条斯理道:
“首先,平州户籍人口,不过三千一百余户、二万五千余口。扣除老人妇孺,能参军的才几个人?
“这点微薄的力量,怎么可能挡得住十五万敌人?”
此话在理,即使是原本对李明没有意见的中立派,此时也纷纷附议。
“节度使麾下不愿亲自回朝,怕是自知理亏,无颜面对此般质疑吧。”有人大声
地交头接耳,引来众人哄笑。
面对衣冠禽兽们的揶揄,长孙延立刻气得红温了。
朝廷上不是输出情绪的地方,冷静……他回忆着李明的告诫,强行平静下来,声音有些颤抖地说:
“看来,衮衮诸公对辽东的实际情况是一点也不了解啊。
“如此无知,也难怪所作的决策会荒腔走板。”被小小少年喷了一脸,岑文本毫不懊恼,只是报以轻蔑的微笑。
长孙延看着他,也逐渐勾勒嘴角,回以一个微笑,道:
“草民随身行囊带了几本册子,还望陛下准许我当堂展示,让诸位阁老一观。”
李世民大手一挥:“呈上!”
很快,宦官将一摞册子堆叠在龙榻之前。
一看标题,李世民的眉头顿时拧紧:
“平州户籍?这么多?!”
朝堂顿时一片惊疑之声,诸公窃窃私语。
三千余户的下等州,户籍怎么会有这么多册?
李世民随手抄起一本,眉头拧得更紧了。
户籍册子里,全是蝇头小楷。
所记录的户籍信息从姓名、住址,到所分配田地的地点和面积等等,巨细靡遗。
这样的信息密密麻麻,足足写满了几十册。
如此繁琐而细致的工作,难以想象平州的基层官吏为此做了多少努力。
“这一共是……”
“一万五千三百余户,十一万四千余人。”长孙延一字一句道:
“全是逐一记录、有据可查的百姓。”
这么详细的记录,几乎不可能是假的。
“可,可……”连李世民也一时有些语塞。
平州居然藏了这么多人口?!
那营州也……
“辽东节度使重新丈量平州土地、编纂户籍,发现土地高度集中,逃户现象极其严重。”
长孙延十分严肃:
“毫不夸张地说,均田制和租庸调在平州已经名存实亡。
“这也是为什么节度使另起炉灶,采取了另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这并非反叛,而是因地制宜的改良之策,这一切皆是为了大唐的长治久安。”
这下说通了,李明的种种行为全部说通了。
李世民心里压着的石头,一下子全部无影无踪,他顿时感到呼吸前所未有的顺畅。
“辽东节度使深入当地,没有人比他更懂辽东。
“只是可惜,朝廷似乎对平州的实际情况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