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满城尽是二五仔
第149章 满城尽是二五仔
李明:“君集,你确定这个张三是无可救药的废物,扔在州府大堂正中央里都没人能发现向垃圾?”
侯君集:“是的,张三此人贞观四年明经垫底,历年考核在丁等徘徊,性格软弱,类比刘歆。”
李明:“嗯,这位张使君大才,可以担任平州别驾,作为刺史的副职,辅佐韦待价治理平州!”
韦待价:“殿下,我觉得这个李四更适合辅佐我。此人贞观八年落第,靠家族荫蔽才当的官,考核丁等下,年年被扣俸禄。但家里有钱,所以就这么混着。”
李明:“哎呀太好了,这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人才!快快请他来平州,他不来也没关系,可以遥领的嘛!”
议事堂,李明和他忠诚的左膀右臂,按照吏部每年的官员绩效考核结果,为辽东两州的官府挑选“惊兵呛将”。
嗯,他们是按照考核表,倒着往上查的。
丁等起步,甲乙丙看都不看。
丁等上?没有特殊才艺,比如脑瘫癫痫什么的,原则上不予录用。丁等中?是个人才。丁等下?哎呀郎君请快快上座!
心机深沉的皇帝陛下不是不肯完全放手辽东的人事,一定要从官僚系统中选择辽东的地方官,只留给李明建议权吗?
好,没问题!
李明决定以毒攻毒,就用没用的垃圾填满整个官府!
反正这些官员只是花架子,让陛下别乱起疑心的安抚奶嘴。
如果不小心招来了智商稍微高一点的官员,让他们品出了其中的猫腻,那就有点难办了——
因为在李明“旧瓶装新酒”的框架中,真正治理辽东的,本来就不是这些“入流”的职官。
而是“不入流”的胥吏。
胥吏这个团体,在正史上容易被忽略,但在古代社会中,作用非同小可。
收税、户籍、丧葬、治安、征发……老百姓一生中,需要与官府打交道的绝大部分事务,接待处理的其实都是胥吏。
一介平头草民想要见到正儿八经的官老爷,哪怕是个九品芝麻官,那也不容易。
在大唐,平均每一个职官,能对应二、三十个胥吏。
这个基层公务群体,就像帝国的毛细血管,承担着最基本、也是最繁琐的上传下达的任务。
胥吏掌握着最基础的行政资源,社会地位却很低,不算官、也不能当官。
甚至连财政都不直接列支他们的工资预算。
而是将这笔禄米统一发给地方官员,由职官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雇佣。
所以,理论上,胥吏的雇主不是国家,而是这些官员。
这就给李明他们提供了钻空子的空间——
他将整个“政治委员会”以及下辖的各级分支机构,一股脑儿全部打包,平替了整个平州的胥吏体系。
反正之前的那批官员连同胥吏,几乎全被慕容燕的那把火给燎了,正好留下了空缺。
李明的计划是,从下至上,用“胥吏”彻底架空朝廷派来的官员。
明面上,这些蝇头小吏都是使君、明府们的好走狗。
实际上,他们个个是身怀绝技的地下党,闭着眼睛都能摸出燕山有几块石头几棵草。
他们遵守“政治委员会”的内部制度,从组织领取工资,内部升迁也依照组织的规章办法。
统一遵循政治委员会委员长的最高指示,日常工作上服从韦待价委员的领导。
而另一方面,在明面上的州府体制之中,韦待价作为两州刺史坐镇,为这套李代桃僵的体系加了一重保险。
在韦待价之上,还有李明这个辽东节度使作为最终兜底。
如果府衙里的哪个白痴突然开了窍,发觉自己好像是绣花枕头,李节度就会提醒他“军镇自有特殊情况”,给他年度考核加一级,一脚踢出辽东。
至于在军事方面,就由宋王府司马侯君集就当这个保险。
李明设计的军事体系也与文官体系类似,用基层赤巾军战士,来架空掉正规唐军,但也有所不同。
营州都督府的张俭、以及原有的营州军,是不能碰的。
只能看薛仁贵小老弟能有多给力,能拉拢、感化多少底层战士了。
嗯,作为白手起家的寒士,薛仁贵对李明的这套叙事高度认同,应该没什么问题。
至于李明提议新建的平
州都督府,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给李世民表忠心。
更是为了获得编制。
不是人员编制,因为李世民不可能把原·赤巾贼成建制地纳入自己的军事系统——
又不是宋徽宗招安梁山好汉打方腊,李二不屑于用这招——
李明通过建立平州都督府要争取的,是盔甲的编制。
赤巾军可以以“乡勇民团”的形式继续存在,定期训练、发放军饷,舞个枪弄个棒什么的。
当地乡民积极守边,朝廷不但不会干涉,还会提供除帮助外的一切支持以资鼓励。
只要别让朝廷掏钱,一切都好说。
人的问题好解决,难搞的是盔甲。
这玩意儿就像亻韦哥,如果让人看见你碰了,容易引起一些会让你社会性死亡、或者生物性死亡的误会。
战争时期还好说,现在已经和高句丽议和了,这些违禁物品就得上交了。
而李明计划新设的平州都督府,正是储存这些盔甲的最佳地点。
战衅一开,开仓放甲,放都督府里和放自己家里基本没区别。
别看都督府的指挥权在皇帝手里。
只要这地方设在平州地界,肯定是由李明最终实际控制的。
因为平州这地方太远了,府兵是不愿意千里迢迢赶过来的。
到最后,李世民还是得就地征募募兵,来填这个都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