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开门!均田制!(第2页)

 一切都严格遵守《贞观律》。

 甚至李明殿下还格外法外开恩,免除了诸如“杖五十、徙五百里”之类的刑罚,只要你的土地,不用谢。

 政令一出,营州沸腾。

 广大平头百姓自然是喜迎旧朝雅政,坚决拥护北魏时期就诞生的《均田令》,踊跃申报户口,都不用胥吏们再清点一边,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而地主们也同样喜迎雅政,踊跃上交土地。

 不踊跃不行,郝邵烧焦的尸体还挂在大门前,看着他们呐!

 …………

 营州酒肆。

 两个人互视一眼,点点头,便走进了大门。

 酒肆内熙熙攘攘,人来人往。

 自从李明殿下入主营州,酒肆的生意肉眼可见地好了起来。

 一方面,以前喝不起酒的人,现在喝得起了。

 另一方面,以前喝得起酒、且有专人服侍、无需屈尊来此和众人混迹的人,如今只能在酒肆里借酒消愁了。

 因此,这里成了传播消息最方便的渠道。

 两人就是收了钱,来这里带节奏的。

 “咳咳。”其中一人清清嗓子,故意大声说道:

 “节度使一来,营州都乱套啦!”

 此话一出,闹忙的酒肆立刻安静下来,大家都看着说话的人。

 传流言,流量是关键。

 见成功吸引众人的关注,两人心中一阵激动,捧哽不失时机地插入:

 “老兄,此话怎讲?不是都是节度使是活菩萨,节度使一来,营州就太平了吗?”

 “扯犊子!”主讲人夸张地挥挥手,好像在赶苍蝇:

 “都是传言,那小孩能有什么本事?不就是山贼那一套分赃吗?”

 “老兄说的是啊,节度使一来,我家公鸡都不生蛋,母鸡都不打鸣了。”

 “这就是天人感应,惹得天怒人怨了!”

 “唉,看来节度使也不是啥好人啊。”

 “对啊,朝廷的人都靠不住,要治理好营州,还得看宗族耆老。”

 两人就这么表演着辽东特色二人转,酒客们就这么默默看着。

 看到最后,掌柜的出来了,拍拍两人的肩膀。

 面对一脸懵逼的二人,掌柜什么话也不多说,而是在他俩面前展开了一张纸。

 这张纸很古怪,标题是《营州晚报》,印满了豆腐干似的一篇篇文章。

 他们看不懂“晚报”是什么玩意儿,但标题下方最醒目的那行字,他俩看懂了:

 《地主走狗造谣传谣的十二条特征》。

 两人面面相觑。

 啊这……

 一阵凄厉的惨叫和拳拳到肉的打击声后,酒肆后门飞出了两个破麻袋似的东西。

 …………

 “和我搞舆论战,还是太嫩了点。”

 李明听取着尉迟循毓的治安汇报。

 类似的斗殴遍布全城各处酒肆、市场等人流量密集区,均以传谣者被热心群众正义制裁结束。

 且不论李明殿下那越传越神的声望,他主推的均田令是绝大多数人的蛋糕,甚至可以说是许多贫苦家庭唯一的活路。

 你敢乱动别人的活路,不制裁你制裁谁。

 李明还顺腾摸瓜,通过传谣者摸到了幕后黑手,给他们的税收滞纳金翻倍。

 有钱请水军,没钱交税?

 “解决了土地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问题。”

 李明背着手,颇有成就感地站在格物架旁的墙壁前。

 他来这里的第一天,就在墙上挂起了大唐的地图。夕阳西下,将他的阴影投射在了地图之上。

 “接下该怎么建设?

 “修桥铺路?兴修水利?采矿冶炼?兴办教育?

 “我的大辽东蒸蒸日上啊!再配合一系列和平演变的措施,颠覆高句丽,将其收入囊中……”

 李明的影子越来越长,渐渐将辽东以北也吞没了

 而在他的脑海里,早已将广袤的东北大地染成了他的颜色。

 咩哈哈哈,爽呐!

 我笑那承乾无谋,青雀少智。

 整天就只会窝在太极宫的一亩三分地里,玩那点狗屁倒灶的宫斗。

 就不会把时间精力花在祖国大地上,花在普罗大众上,为百姓谋福利、为华夏开疆土,放弃软弱的宫中生活,享受热血刺激的东北大开发吗?

 咩哈哈哈!

 “明……”长孙延抱着一叠资料来找李明。

 可一见李明站在地图前的神态,他忽然吃了一吓,资料掉落一地。

 “你怎么了?”

 李明的神色恢复如初。

 长孙延闭了闭眼睛。

 嗯,还是朝夕相处的明哥……

 “我……我们可能有点累了。”长孙延语气有些虚弱。

 李明立刻关切地问:

 “需要我给你们配助手吗?”

 “问题就出在助手身上。”

 长孙延深呼吸了几次,终于淡定了些:

 “营州百业待兴,事务极其庞杂。

 “而我们人手不足,只能依赖营州原有的官僚和胥吏。

 “可他们……有好有差,一言难尽。”

 是新团队和老体系的磨合问题,好比雅迪的电瓶装在比亚迪上,这肯定不合适。

 统治一地,人是第一位的。

 官僚好解决,用垃圾充个数就行。

 关键是胥吏。

 要承担起实际统治本地的重任,营州的胥吏体系也必须像平州那样,经历彻底的改革。

 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满足新要求,与李明互相信任,正式纳入“旧瓶新酒”的体系当中。

 而营州的情况还和平州不一样,社会秩序没有经历崩溃重组。

 这既是一笔资产,同时也是负担。

 这一大批现成的胥吏,不能简单开除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