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开门!均田制!(第3页)
否则,营州分分钟瘫痪给你看。
而且,万一这些开除的胥吏中,藏着什么亭长、邮递员或者图书管理员,那可就闯祸了。
不过在抵达忠实的营州前,李明早就想过这个问题,并做出了相应的安排。
“这几天先坚持一下。”李明宽慰道:
“我已经让李世绩捎信,去长安帮我叫个人过来。
“他能破解这个局面。”
真的?……长孙延不太相信。
但他现在没有心情纠结这个问题,和李明一起收拾好满地的资料,匆匆离开了。
走出李明的书房,他不由得虚脱地蹲在地上,大口喘气,满头冷汗。
刚才刚进门时,他恍惚看见了什么?
李明的影子,仿佛化成了一条龙!
一条贪婪的恶龙,盘踞在地图右上方的东北,向整个大唐吐着毒信子!
“我真的是累了,长安那神奇的帮手什么时候来啊……”
长孙延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很快将这桩小事抛诸脑后。
…………
长安。
在长孙延闯入太极宫、传达了平州的真实情况以后,太极宫中对李明的批评便很有默契地偃旗息鼓
了。
岑文本等挑头的大臣,态度立刻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从要求严惩乱臣贼子李明,无缝转变为了赶紧为忠诚的辽东节度使提供支援。
反正动嘴皮子又不费力。
李世民对这些二皮脸也没有追究责任。
朝堂就是这样的,大臣要敢于下判断,不管正反都能扯出一大堆理由。
不能因为一两次判断错了,就惩罚大臣。
否则阻塞了言路,以后大臣们都不吱声了,你还怎么治国?
况且这次,岑文本他们对李明的质疑确实是有充足理由的。
一方面,李明这厮一直拖着不联系,显然是在打小算盘。
另一方面,张亮提供的情报,非常有误导性。
连李世民自己都忍不住怀疑自己的儿子,又怎么能挡得住朝臣们的怀疑呢?
“张亮,张亮……”
立政殿的书房之中,李世民陷入了沉沉的思考。
密探头子对自己不忠诚,疑似与皇子勾结,传递误导性情报。
还无意中害死了尽职尽责的老臣。
换做其他任何一个皇帝,张亮最好的下场也是五马分尸。
但李世民不一样。
他是真的不想杀这些陪自己起家的老伙计。
有时他甚至觉得,就算侯君集等老伙计真的谋反了,他或许也愿意放他们一条生路。
但,眼看着老伙计们一个个离自己远去,有的是离心离德,有的是溘然长逝。
李世民便感到无尽的悲凉。
皇帝,真的是孤家寡人啊……
“嗐,人老了,多愁善感了。”
李世民自嘲地苦笑,起身踱步到了地图前,借着夕阳的余光,俯瞰着大唐的土地。
目光不由自主地停留在了辽东地界。
他忽然很羡慕李明。
有一帮死党,愿意和他疯,愿意为他抛头颅洒热血。
创业期的激情,就是这么让人品味终生。
“你要好好珍惜这段时光啊……”
李世民喃喃道,久久凝望着遥远的平州。
“陛下。”杨氏柔声道:
“东宫那边向您问安,不知您……”
“不见,不去。”李世民有些暴躁。
杨氏面有忧色,劝道:
“陛下,您与太子已经许久没有说话了。
“只有一墙之隔,父子之间有什么误会是不能澄清的?”
虽然她很清楚,太子视她与她的儿子如眼中钉。
但站在大唐的大局考虑,皇帝与太子生出嫌隙,于国于民都不是什么好兆头。
“吾……没心情见他,在辽东事了之前。”
李世民硬压着满肚子火气,长叹道。
都是他,都是因为承乾的小伎俩!
勾连张亮的是他,害死魏征的是他,让平州孤立无援的是他,让李明深陷高句丽重围的也是他!
为什么,为什么李承乾一直不愿意放过李明?
就因为子虚乌有的“猜忌”?
李明还三番两次救过李承乾呐!
朕怎么会诞下这么忘恩负义的儿子,大唐怎么会有如此刻薄寡恩的储君!
“辽东……”
杨氏一阵恍惚,眼眶一下子就红了。
这段时日,她是最煎熬的。
儿子下落不明,又备受质疑。
现在好了,质疑声是消停了,儿子的下落也确定了。
只是这个下落不大好——
陷入了敌军十五万的重围!
十五万!
“现在不是焦虑的时候,相隔四千里急也没用……”
杨氏收束心神,继续劝道:
“那陛下您至少可以给东宫捎个口信……”
“捎口信的心情也没有!朕的宦官也是很忙的!”李世民赌气地回答道。
就在这时,宦官来报:
“陛下,李世绩求见。”
“谁?李世绩?!他不是去辽东打仗了么……”
李世民几乎原地跳了起来,惊愕之情溢于言表。
催促李世绩从幽州快速行军的长孙延,才刚上路没几天。
刨去路上的时间,合计着李世绩在平州,才呆了没几天?!
他也是
打过仗的,对敌十五万,就算是十五万头猪,也不可能几天抓完。
那就只有一种解释……
“难道,我军败了?!”
李世民脸色变幻,下意识地望向杨氏。
杨氏面色惨白,无力地跪坐在地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