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李二:诶,好像也不是不行?

 第153章 李二:诶,好像也不是不行?

 “那小子竟是如此打算?!”

 仔细研究着地图,李世民终于将李明前后的行为串联起来了。

 因为怕被皇兄猜疑,那厮一直在装疯卖傻,嚷嚷着要被开除宗籍。

 而当他在九成宫事件之中过于闪耀,已经不可避免地引来了太子的仇视后。

 他流窜到了几乎与内地隔绝的辽东,割据一方,自成体系,以达到让政敌望而却步的目的。

 时间一长,李明什么时候复活战国的“大燕”,讨要个燕王的封号也不奇怪。

 “问题是,朕该如何应对?”

 裂土割据,这本来就是李世民曾经试图推行过的国策。

 早两年,他还整出过“世袭刺史”这种绝世烂活,被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联手喷了回去。

 站在他的那个时代,他也是有理由的。

 在唐朝之前的秦和隋,两个高度中央集权的王朝,都踏入了二世而亡的死胡同。

 反倒是分封的周王室和部分分封的两汉,苟的时间还能更长一点。

 李明只要还认这个大唐,继续盘踞辽东、扩大华夏的影响力,反而是件好事。

 都是老李家的,大家都是一家人嘛~

 嗯,就像秦国开发西戎、楚国开发荆楚那样,是好事……

 吗?

 “那家伙的心思才不会安于一个诸侯王。”

 李明是个不安定因素,东北同样也没安定到哪里去。

 两个不安定凑一块儿,盘踞在大唐的头顶上。

 作为皇帝,李世民不可能脑袋上的那么大一坨威胁淡然视之。

 他担心如他所愿了,但没有完全如他所愿。

 大唐确实拿了周朝的剧本。

 只不过不是“其命维新”的西周,而是“风雨飘摇”的东周。

 李明还年轻,在他漫长的一生中,有太多的变数。

 更何况,他麾下的房玄龄、侯君集,一个赛一个的野心勃勃。

 就算李明不想上进,想安心做个燕王。

 他的部属会安心龟缩在天寒地冻的东北、和傻狍子呲牙吗?

 时候一到,他的手下会推着他上进的。

 对此,李世民自己也深有体会。

 “以辽东为跳板,以高句丽等为后方,以燕山为前线。

 “厉兵秣马、民如虎狼……”

 李世民的脸色阴沉了几分。

 站在辽东节度使的角度来看,战略形势其实非常清晰明了——

 整兵备战。

 “所以他优先选择了辽东……”

 从这个角度出发,李世民彻底看懂了李明的布局。

 若以华夏为目标,那么东北地区的战略优势非常明显,可进可退。

 退可退守燕山一线,小门一关,自己过日子。

 进可挥师南下,一路冲下去就是宽阔的山东河北平原地带。

 “然后山东河北的士族还都是他的亲家,这次大战中,他还收受了幽州刺史的帮助……”

 李世民久久凝视着地图,在脑子里将李明的势力和潜在合作力量一一标记。

 忽然感到一阵久违的头疼。

 “嘶……那竖子,已经成势了!

 “他的意向绝不止在辽东或者东北,而是觊觎整个大唐啊!

 “无智,无谋,无情!”

 老李忍不住破口大骂。

 手下人琢磨着武力篡国,哪个皇帝碰上这种事都得开骂。

 挑战君权是一方面。

 朕给你的你也照单全收,朕不给你的你还照单全收。

 那有没有朕,对你还重要吗?

 你才是那个应该自称“朕”的人啊!

 另一方面,也是真正让李世民生气、让他大骂无智无谋无情的是。

 李明的这套布局,不是走传统的“夺嫡”或者“朝堂政斗”路线。

 而是笔直奔着打内战去的啊!

 他李世民虽然也搞过政变,但都是自己人在小范围里随便玩玩的。

 跟李明这样以天下为棋盘、军队为棋子的大阵仗相比,那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

 汉末三国乱过,五胡十六国乱过,隋二世乱过。

 如果唐二世再这么来一遍,那天下百姓还要不要过日子了?

 “

如此一来,岑文本、刘洎对李明的奏本未必是错,张亮的情报也未必是假了……”

 李世民全面反思着之前的种种蛛丝马迹。

 “所以,在李明收服山匪、擅自建立政权之后,他是故意不向朕和朝廷说明情况的。

 “他就是要瞒着朝廷,自作主张地另起炉灶,培养起一套完全听命于他、而非朝廷的班底,为他作为与大唐朝廷分庭抗礼的基础……”

 李世民的疑心升到了顶点。

 但转念一想,又觉得自己是不是有点太多疑了。

 “不,李世绩汇报说,李明愿意重回唐制,官吏也皆由朝廷任命,营州都督府保留,甚至还主动申请在平州也建立都督府。

 “他说私自开府招募幕僚是权宜之计,私自豢养甲兵也是权宜之计,是否为真暂且不论。

 “但主动上交人事权和兵权,将自己纳于中央的监视之下,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李世民感到心情十分矛盾。

 这十四子,到底是反了还是没反,想反还是不想反,是乱臣贼子还是大唐忠臣啊?

 都说人心隔肚皮,小李明的肚皮那更是九转十八弯,让人抓不住头绪。

 李世民发现,自己根本不了解、也许这辈子也无法了解这个最小的儿子。

 “朕该如何应对?”

 他头一次发现,做一项决策能这么难。

 把李明噶了这个选项首先排除。

 就算儿子真造反了,李世民都舍不得杀,想方设法保一条命。

 何况李明只是有造反潜力,没有付诸行动。

 更别提他那一身在九成宫等事件中刷的buff了。

 “削弱李明,将他调往别处,或直接将他召回太极宫?”

 一般的皇帝肯定优先考虑这一对策。

 看似一团和谐,既避免了内战的风险,又没有一个人受到伤害。

 皆大欢喜。

 嗯,至少在李世民活着的时候是这样。

 “问题是,朕……的身后,谁又能保护他?”

 诸皇子、尤其是太子李承乾对李明的敌意,李世民已经切身领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