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该回到我忠实的长安了

 第154章 该回到我忠实的长安了

 三月三,上巳节。

 相传,此日是黄帝的诞辰,是唐朝最重要的三节令之一。

 长安已是春暖花开,嫔妃们在后宫的海池边曲水流觞、踏青对诗,扫一扫冬天的阴霾。

 热闹的人群边缘,杨氏一人静静地坐在溪边的草地上,与其他人保持着微妙的距离。

 在十四个妃嫔二十八个群的后宫,杨氏被边缘化实在太正常了。

 常言道母以子贵,但换个角度说,如果皇子在外面乱打铁,那其生母无疑是头号背锅侠。

 因此,当杨氏家的小宝贝儿李明,在整活之都辽东整出了连本地人都觉得疑似有点太抽象的大活儿以后。

 姐妹们就没人和她玩了。

 开玩笑,一个涉嫌谋反、气死大臣、还差点气死陛下的小灾星,谁扯上关系都会变得不幸好吧。

 因此,九成宫事件之后一下子热闹起来的立德殿,又一下子恢复了清静。

 姨娘们整天在门口捉麻雀玩儿,只有那位忠心耿耿的老宦官来常来串门儿。

 而杨氏也乐得清闲,在确认李明安然无恙后,天天除了吃饭睡觉陪皇上,就是在家逗弄吉娃娃似的王姨娘了。

 她惬意地坐在嫩绿的草坪上,看着清澈沁凉的溪水,思绪飘到了远方:

 不知辽东的冰雪是否也消融了,抑或仍旧是冰天雪地的模样……

 这时,她听见旁边的妃子们发出一声惊呼。

 接着,一只精致的胭脂盒顺着溪水,漂到了她面前。

 杨氏纤腰微折,轻轻地将胭脂盒捞起,征询地望向姐妹们。

 对上了阴德妃冰冷的眼神。

 “哎,不过一只胭脂盒,漂走就漂走了。”阴德妃完全无视了杨氏,与身边的姐妹嬉笑道:

 “就当是一年的晦气都漂走了罢!”

 嫔妃们也都不看一眼拿着盒子发愣的杨氏,继续聊天嬉闹。

 杨氏倒也没当回事,将盒子放在膝边,继续闭目养神。

 “那些妇人实在刻薄。”

 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让杨氏不禁睁开了眼睛。

 是武媚娘。

 在感业寺龙场悟道后,这位有些碎嘴的热心才人又重出江湖,在后宫四处串门。

 连同被冷落的立德殿一起。

 所以,杨氏对她还是有些好感的。

 嗯,除了她的嘴实在有点碎以外……

 “尤其是那阴德妃,在儿子齐王被过继以后,许是觉得你家李明折了她面子,总是明里暗里针对你。

 “真不知那‘德’从何来。”

 武才人继续发挥传统艺能,在妃子们面前搬弄是非。

 “趋吉避凶,人之常情。”杨氏只是淡淡地微笑着:

 “我也能借机歇一歇,让我作诗喝酒,实在是为难我了。”

 对杨氏这不温不火的性格,武媚娘也习惯了,嫣然一笑道:

 “姐姐大气。”

 她翩翩然落在杨氏身边,款款落座,宛如一只火红的蝴蝶。

 望着武媚娘的身影,杨氏的眉头有些疑惑地皱了起来。

 怎么总觉得,武姨娘好像越来越有女人味了?

 感业寺还有这等功德?

 日上三竿,当春日的暖意更甚的时候。

 一位小宦官静悄悄地来了,俯身在杨氏耳边,说了句什么。

 一旁的武媚娘登时睁大了眼睛。

 杨氏淡定地点点头,缓缓起身,与发愣的武媚娘轻轻话别,便随宦官离开了海池。

 妃子们对此视而不见,等人走远以后,一窝蜂涌到了武媚娘身边,七嘴八舌地问开了:

 “那位小寺人是陛下的近侍,三月三陛下突然找杨氏做什么?”

 武媚娘似乎仍沉浸在刚才的震惊中,支支吾吾着:

 “杨妃,杨妃她……”

 “怕不是要被赶出宫去了吧?”阴德妃有些幸灾乐祸。

 武媚娘眼神古怪地看着她。

 …………

 “哟呵,我妈升官儿了?”

 三月中旬的营州,天气仍然有些寒冷。

 营州大都督府,李明读着父皇寄给他的家书,顺口感叹一句。

 营州官僚班底的大框架算是搭建起来了,临时州府也搬到了大都督府,大家合署办公。

 至于之前占领的郝氏家宅,则分给了远道而来的工匠们,让那些在内地住惯了猪圈的贱籍工户无不受宠若惊,感恩戴德。

 “阿爷封阿娘为德妃,德妃是个什么级别?”李明翘着二郎腿,好奇地问幕僚们。

 后宫之事就有点超纲了,几人面面相觑。

 还得是吏部尚书侯君集懂行:

 “除皇后以外,以四妃为贵,四妃又依据高低地位依次分为贵、淑、德、贤。”

 “也就是说,连升两级咯?”李明把皇上的亲笔家书就这么摊在桌子上,与心腹们商量起来:

 “为什么,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吗?”

 后宫和体制内差不多,精髓就三个字:

 熬资历。

 所以能破格提拔两级,显然是宫里发生了什么大事。

 而在经历了这次被误会谋反的事件后,李明也意识到了掌握朝廷动向的重要性。

 不能光在辽东闷头种田,也得看看天。

 韦待价问:

 “贵妇晋级是要下诏的,诏书怎么说?”

 李明点点头:

 “说是在父皇重病期间,阿娘悉心照料,特进两级。

 “所以肯定不是这个理由。”

 薛万彻被这突如其来的转折扭到了腰:

 “不是吗?”

 平州内部治安太平,外有赤巾军拱卫,所以他没有什么事,也一并来营州看场子了。

 只是以他粗鄙的脑子,明显跟不上十四党的节奏。

 “当然不是,官方承认的都不可信。”

 李明给粗鄙老弟科普着常识,拿起家书道:

 “父皇还说……”

 “停,停!”韦待价立刻捂住耳朵:

 “不可泄露禁中语,是要挨弹劾的!”

 皇帝私下里给臣子说的话,自动视为机密,不可乱传。

 更何况还是家书!

 李明殿下也太不拿他们当外人了。

 “啧,真麻烦。”

 李明撇了撇嘴:

 “朝廷那边的意思,是完全肯定了我们在辽东的一切做法。”

 “一切?”侯君集有些意外。

 “一切,甚至还有加码。”李明肯定地点头道。

 刨去一堆关心勉励的客套话、以及提了一嘴杨氏以外,李世民在信里的大致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