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李泰:可以和解吗?(第2页)

 否则,就变成权臣操弄朝政了。

 “臣弹劾礼部尚书李道宗,向李思摩所率突厥残部倒卖兵器铠甲。”

 岑文本几个月如一日地盯着李道宗弹劾。

 李世民有点听腻味了,问新上任的兵部尚书李世绩:

 “兵器由兵部统一保管整备。

 “定襄前线的兵器可有异常?需要再派人盘查吗?”

 岑文本满怀希望地望向李世绩。

 李世绩目不斜视,果断地回答:

 “断无此疏,兵部文吏一直在前线,每日与仓曹核对盘点兵器库存。

 “李道宗治军严格,无一件去向不明。”

 岑文本的眼睛闪过一丝疑惑,很快低下头去。

 “嗯,李道宗的才能与品德深得朕的信任,但将在外,岑阁老的担忧亦不无道理。

 “这样吧,兵部尚书刚走马上任,交接事务繁琐,就由御史台出人,前往定襄城盘查。”

 李世民轻轻一番微操,就各打了李泰、李明、李治几大板,继续维持着平衡。

 轻松又愉快的弹劾议题就这么过去了。

 下一个议题,还是人事。

 “张亮赴河北道任职,工部尚书空缺。”侯君集汇报道。

 按惯例,一般是把首席侍郎扶正,担任尚书。

 但李世民捋着两撇胡子,另有主意:

 “薛万彻从营州回来了吗?”

 侯君集一怔,回禀道:

 “就这几日了。”

 “就由薛万彻来你当这个工部尚书吧。”李世民淡淡地说道。

 薛万彻?那个五行缺女的大老粗?

 他懂什么制造,他懂什么工程!

 年轻的大臣们立即上奏请陛下三思,毛遂自荐的人也不少。

 他们也不是谦虚,没有人比他们更懂打灰。

 但反对意见被李世民全部驳回,陛下已经钦定了,就由姓薛的大老粗来当这个工部尚书。

 而朝廷里的老油条们,不论立场如何,却都出奇地保持安静。

 根据陛下的一贯尿性。

 突然将一个武将升职到文官要职上,多半是要和旁边的国家开干了,那武将就是主将。

 比如侯君集干高昌之前,就刚升了吏部尚书。

 陛下现在一下子升了两个武将尚书,难道是李世绩为行军总管,薛万彻为副总管?

 这是要开个大的啊,哪个国家这么倒霉。

 …………

 “新任兵部尚书是这么说的?”

 武德殿,魏王李泰一边眉毛扬起。

 “正是。”岑文本将今日大朝会之事一一告知。

 李泰笑了:

 “将领之间互相信任互不猜忌,这是大唐的幸事啊。”

 “是啊是啊。”岑文本听着领导的屁话,匆匆告退。

 他离开后,李泰轻叹一口气。

 “看来雉奴弟弟看不上我这个哥哥啊。”

 他给李治寄去“共赏常棣”的信后,一直没有得到回音。

 以李治的学识,不会不知道常棣花的暗示。

 所以,他便让岑文本在今天的朝会上点名李

世绩,试探一下这位晋王府司马的态度。

 试探的结果是,李治并没有和他结盟的意思。

 不知是否和李明达有关。“唉……父皇把一切都摊在台面上,让局面都显得无趣了。”

 李泰悠闲地啜一口茶。

 本来岑文本他们还可以伪装一下太子党,挑拨朝政、激起父皇的厌恶,把锅甩到太子头上。

 辽东之事,他就是这么操弄的。

 既能激起父皇对李明的猜忌,又能挑拨父皇与李承乾的关系,鹬蚌相争,他可以坐收渔利。

 没想到,这场必赢的局,硬是让李明给翻盘了。

 不但重获父皇信任,还更进一步过继到母后名下,正式获得了争储的资格。

 盘子就这么大,多来一个人分食,那他和李承乾的利益就都受损了。

 不仅如此,父皇还因此改变了立储策略,又拉上了李治,让他们兄弟四人正大光明地争。

 正大光明,这就让擅长阴谋的李泰很难受了。

 而且,以前是父皇专心扶持他一个皇子,与太子打擂台。

 现在又一下子多了两个人。

 这导致他在父皇心中的地位一降再降。

 从首席磨刀石,变成了三块磨刀石之一。

 “利益受损,总得从其他地方找补回来。”

 李泰放下茶杯,思索了起来:

 “结盟是弥补利益的最高形式。李治拒绝,李承乾显然是不会与我结盟的。

 “那……”

 就只有李明了。

 要和那个不安定因素结成同盟吗?

 而且因为辽东之事,两人之间还有一些小过节——

 具体说来,他的党羽顶着太子的名号,已经弹劾李明半年多了。

 可以和解吗?

 李泰觉得,有这个可行性,而且还很大。

 因为李明心目中的头号敌人无疑是太子。

 而论干太子,他李泰有经验啊。

 从现实利益出发,李明是有动机联合他这个哥哥的。

 至于两人之前的那点小误会,该如何解除……

 “这等小事,只需我一席话语,定叫他心服口服。”

 李泰立刻动手写起信来。

 …………

 “李泰给我写信?”

 李明拿着宦官送来的信发愣。

 首先,武德殿离立政殿也不远啊。

 有什么话不能直接说吗?

 啧,文化人说话做事就是麻烦。

 他撑开信纸,在一堆罗里吧嗦的问候里,找到了李泰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