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李泰:可以和解吗?
第165章 李泰:可以和解吗?
五月十五的大朝会,当皇帝陛下容光焕发地虎踞龙榻上时,群臣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那位气吞万里山河的天策上将,又回来了。
李世民虽然两鬓有些白发,脸庞有些瘦削,肚子也有些饿。
但头不疼了,手不麻了,做什么都有劲儿了。
更让他喜出望外的是,连脑子都清晰了很多。
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的巅峰状态。
“李明那厮的谏言,居然真的起了奇效!”
李世民感到非常神奇。
其实三高问题,只要管住嘴、迈开腿,改变不良作息,很快就能缓解。
李明当年割痔疮,住过两三天院,饮食由医院食堂调理,血压血糖血脂刷刷往下降。
但在唐朝人眼中,这不亚于神迹。
虽然最后李世民没有真的把李世绩或程知节拨给辽东军镇,但也没把李明的客套话当真。
还是赏赐了大笔金银布帛。
都被李明打包发往辽东,作为一季度辽东“劳动竞赛”一等奖得主的奖励——
顺带一提,李明把劳模那一套荣誉机制也照搬到了辽东。
耕田、养家畜家禽、锻造、采矿、酒肆端盘子……各行各业都能评选劳动模范,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鼓励群众投入到火热的建设中去。
而且每份奖品都有李明的亲笔签名。
虽然是皇帝出资赞助的,但在天高皇帝远的辽东,李明委员长才是大家心中唯一的太阳。
“……如今辽东人安居乐业,作物丰收,矿产富足,不但自己取用不尽,还能向周边输出。
“臣以为,时机已经成熟,辽东不必再施行权宜之计,应尽快将其纳入国家税收体系之内。”
长孙无忌率先对李明开炮。
虽然说的都是好话,但他的意思也很明显:
朝廷应该取消对辽东的税收优惠,向其收取地方应缴纳的那部分税赋了。
“臣附议。”一片附议声。
长孙无忌的舅舅高士廉比他更进一步:
“听闻辽东军镇还堂而皇之地向高句丽售卖铁器。
“此乃资敌之举,希望陛下早日收回对辽东铜铁矿产的管制!”
家里被硬插了一个后生,他俩属实是被刺激到了,不遗余力地攻击着李明。
“臣附议。”又是一片附议声。
二流朝堂搞党争,一流朝堂玩治国,顶流朝堂两手抓。
贞观的朝堂就是这般画风,朝政当然要抓,党争也要兼顾。
而攻击李明在辽东的政策,就能起到“我全都要”的作用。
因为对大唐这个整体来说,辽东实在是个异数。
熨平其棱角,利用其资财,将其纳入到大唐的正轨上,对江山社稷和辽东以外的百姓来说,无疑是一条利国利民的善政。
“诸位爱卿所言极是。”
李世民起了个头,话锋一转:
“只是辽东有其民情在此,土地贫瘠,苦寒不毛。
“虽然偶尔丰收,但在荒芜年月,民众不得不啃草为食。
“所以,诸位爱卿的主意,暂且放一放,权宜之计不可贸然收回。”
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总觉得陛下的这番说辞似曾相识。
这不就是“辽民草”的变体吗?
得,皇帝都引用辽东节度使的“明言明语”了。
大臣们意识到,在“辽东”这个核心问题上攻击李明是痴心妄想,只得作罢。
接着便是日常奏对。
和刚才的议题一样,在平稳的国事讨论下,暗藏着四股汹涌的暗流。
大臣又不是傻子,早就看出了四子打擂台争储的格局。
该站队的站队,该中立的中立,该装傻待价而沽的继续装傻等拉拢。
搞不清形式的真傻子是不存在的。
从局面上,李承乾仍然顶着“太子”的名号,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因此势力仍然最盛。
而以岑文本、刘洎等为首的广大清流名士,以及曾经的边缘太子党,则站在了魏王李泰这一边——
要不是陛下这番操作把一切都明牌了,他们本来还能继续掩盖一下立场的。
至于李明和李治两小只,声势相比两位大哥明显弱了几分。
虽然他们党羽的个人实力很强,房玄龄、长孙无忌是朝廷文臣的两根支柱。
但他俩还缺少广大其他官僚的支持。
通俗点说,就是缺填线的兵。
虽然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在朝廷深耕多年,枝繁叶茂,各自聚拢了一批官员在他俩旗下。
但贞观时期的所谓“朋党”,并没有后世那么恶劣,并没有形成行动一致、进退有序的攻守同盟。
在储君这个重大议题上,两人麾下的官员仍然各自保留了自己的意见。
所谓“我党魁的党魁不是我的党魁”,还是得两位殿下亲自来争取他们的人心。
毕竟连皇帝都不一定能让大臣们满意自己的储君人选。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又如何能强迫他们手下的官员认同各自的储君人选呢?
这就导致了一个奇妙的现象。
在某些议题上,两位支柱一呼百应;而在另一些议题上,却又曲高和寡了。
其实从本质上看,他俩只是地位高一点、资格老一点的文官。
整个朝廷,还是陛下的。
这也是一个健康的朝廷应该有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