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热搜榜(第2页)

 王洛当时看庆余年2的时候,始终没想明白,范闲假死跟欺君之罪有什么关系? 

 他不就是没有被人杀死嘛,又没有自己写一个奏折,骗皇帝说自己死了。 

 别人的情报出错,不是该杀送情报的人吗,为什么要杀范闲? 

 就这么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偏要拿来做文章,情节越演越离谱。 

 这事从一开始就显得很荒诞,所有人的反应都是莫名其妙。 

 嗯,第二部的剧情要吐槽的话,可以水几万字,在这里就不赘述。 

 为了将来拍第二部的时候,剧本能正常一点,王洛在第一部中对范闲的人设偏向原著。 

 范闲的性格要强势一点,霸道一点,谋定而后动,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范闲防备心极重,除了亲近的人之外,极少露出真性情,往往是在演戏。 

 这点有几分像韦小宝,能够和每个人都相处融洽,称兄道弟,但真心相待的没几个。 

 原剧第一部中,滕梓荆被添加了许多戏份,又是杀手,又是护卫,又是朋友。 

 最后还为了保护范闲战死,令小范大人悲痛欲绝。 

 这么改编也可以,能很好地调动观众情绪,看着还有一点点感人。 

 但范闲为了一个认识没多久的朋友,悲痛欲绝。 

 后来还为了救滕家娘子和孩子,不惜身犯奇险,折腾出一大波奇葩的剧情。 

 这就有点过了。 

 哪怕滕梓荆真是为了就他而死,也不至于。 

 这不符合人设。 

 王洛改编的这一版更尊重原著。 

 滕梓荆的武功远不如范闲,在战斗中舍命与刺客搏杀,替范闲争取了一点时间。 

 等范闲杀了东夷城四顾剑的两个女徒弟,再去杀那名八品高手时,滕梓荆身负重伤。 

 但滕梓荆没有死,后来伤养好之后,留在范府中当护卫首领。 

 滕家娘子也进了范府后院,照顾范闲一家子的饮食起居。 

 范闲因为这次刺杀事件,对太子、长公主和二皇子,先后展开报复。 

 他在京都里权势很大,身为监察员提司,可以调动大批鉴查院的密探,为自己做事。 

 王启年专门抽调了一批信得过的好手,组建范闲的嫡系班底“启年小组”。 

 而且,范尚书替庆帝训练虎卫,每一个都是很厉害的高手。 

 在牛栏街遇刺后,范尚书就在庆帝允许下,调了七名虎卫保护范闲。 

 虎卫首领就是高达,八品上的大高手。 

 按书中表述,七名虎卫联手可以抵挡住九品上的海棠朵朵的进攻。 

 最重要的是,范闲早就知道自己是庆帝的私生子,只是假装不知。 

 有皇帝老子罩着他,他有什么好怕的? 

 因此他在京都行事,一向胆子很大,敢跟长公主和皇子对着干。 

 像原剧中那样,范闲步步为营,处处小心,生怕犯了错,被皇帝杀掉,那是不可能的。 

 就算是有畏惧、紧张、悲愤等等情绪,那也是他故意表现出的。 

 王洛改编的剧本里,范闲依然是进入京都后,和长公主、二皇子斗。 

 但斗得方式和原剧不同,不再是束手束脚地算计,而是很有力量的斗智斗勇。 

 主打一个爽剧。 

 原剧中除了范闲之外,还有一个人的性格被改动很大。 

 那就是太子。 

 剧中太子被塑造成一个极度自私,毫无底线,不知廉耻,阴险狡诈的恶心玩意。 

 太子和皇后的母子关系,也看起来很诡异,很不正常。 

 王洛不清楚为什么要这么改编,反正前两部看下来,他是没看出有什么必要。 

 他只知道,这样的太子肯定与原著越走越远,改编的难度越来越大。 

 其实原著中,每位皇子都有精心设计的性格特点,用心精巧。 

 因为皇后一族被屠杀干净,太子没有外戚帮衬,从小就性格懦弱,势力最小。 

 太子有野心,但不大,有杀心,但不狠。 

 相比二皇子外表温和,内心冷酷无情,太子还比较有感情,做事有人情味。 

 这也是他后来谋夺皇权失败的重要原因。 

 王洛在读原著的时候,感觉到太子的内心是柔软的,在皇家子弟中算个好人。 

 在改编时,王洛对太子的人设是按照原著来的,没怎么改动。 

 倒是对皇后的性格做了一些调整,让她更强势一点,对太子的管教更严厉一点。 

 毕竟等到第三部的时候,为了过审,太子和长公主通奸这一段,肯定要删除。 

 既然太子性格不变,那皇后就要替代长公主的作用,逼着太子搞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