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莫让无知阻碍进步(第2页)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转基因育种应运而生。当代基因科技赋予了人类对具体目标基因进行精准操作的强大能力。科学家们能够深入到生物的基因层面,准确地识别出特定的基因,比如抗虫基因、抗病基因等,并将这些基因从一种生物中提取出来,然后导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从而使受体生物获得原本不具备的优良性状。这种操作方式就像是在精细的基因地图上进行导航,目标明确且精准度极高。与杂交育种相比,转基因育种极大地缩短了育种周期,提高了育种效率,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培育出满足人类需求的新品种。

 杂交育种和转基因育种虽然在技术手段和对基因的认知程度上存在差异,但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推动农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农产品。

 再看这位网民有关粮食产量的错误言论,实在是罔顾事实。

 他声称以前没有杂交水稻的时候,农村粮食够吃甚至吃不完。可真实的历史情况是怎样的呢?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粮食平均亩产量仅100多公斤,当时人口众多,粮食供应极度紧张。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农村县志记载以及老一辈农民的回忆,那时农民们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为了吃饱肚子想尽各种办法,粗粮野菜都当作主食,许多家庭粮食短缺,青黄不接的时候只能靠借粮度日。在一些偏远山区,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维持,更别说有多余的粮食吃不完。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自20世纪70年代推广后,给我国粮食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0年来,我国杂交水稻在国内累计推广面积达90亿亩,累计增产稻谷超8000亿公斤 。1972年,袁隆平团队种出了亩产506公斤的成绩,比常规水稻增产30%。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推广,增产全部在20%以上。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亩产突破700公斤,2004年亩产800公斤,2017年实验田平均亩产达1149.02公斤,相比1960年以前提高了3倍。2020年,第三代杂交水稻亩产达1530.76公斤。我国稻谷产量从1981年的万吨,增长到了2020年的万吨,增加了114.5%,极大地缓解了我国的粮食供应压力,为解决温饱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

 关于留种问题,该网民同样存在严重误解。

 杂交水稻不能留种是因为其种子是通过父本和母本杂交获得杂种优势培育而成,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纯种极易退化,留种种植产量会降低。但转基因育种在生物学意义上完全可以留种,地球上有史以来,根本不存在生物学上不能留种的转基因种子,所谓不能留种仅仅是一种误解。一部分外国企业出于保护专利的需要,立下禁止农民私自留种的规定,然而,我国政府根本不承认这类规定,我国有着符合自身农业发展需求和农民利益的管理方式 。转基因技术与杂交水稻技术本质上都是通过人工技术对物种进行优化,只不过转基因技术更加精准,能够直接针对特定基因进行操作,在保障粮食产量和质量方面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