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顾秀林的错误(四)(第2页)
从2024年市场抽检数据来看,标识合规率达到了100%,并不存在大量不标识的情况。”
“在标识明显程度上,法规虽未明确规定字体大小、颜色等具体细节,但要求标识位置醒目,确保消费者能够容易发现。
在实际市场中,多数企业为了合规经营与品牌形象,会在产品包装较为显眼的位置进行标注,比如在产品正面配料表中,以与其他文字相近的字号清晰注明转基因成分。”
“从国际视角看,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转基因标识制度。
欧盟采用定量标识制度,只要食品中转基因成分超过0.9%就需标识;美国则实行自愿标识为主、强制标识为辅的制度。我国结合自身情况,建立了符合国情的标识体系,目的是在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同时,促进转基因技术产业健康发展。
所以说,不能简单认定现在很多转基因食品标识不明显或不标识,这不符合事实。我们应该在现有法规基础上,持续加强监管,确保标识制度严格执行,保障消费者权益。”
杨青平教授拧紧了眉头,神色中满是对这些错误观点的担忧,缓缓开口:
“顾秀林还宣扬着这些毫无根据的论调:‘转基因技术是把“潘多拉魔盒”打开了,释放出的东西可能是我们人类根本无法控制和应对的,会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灭顶之灾。所谓的转基因能提高产量完全是骗人的,很多时候传统农业通过合理的种植管理和品种选育,产量并不比转基因作物低,而且更安全、更可持续。转基因食品没有经过足够长时间的安全性验证,就贸然推广,这是对人类子孙后代极不负责任的行为,我们不能成为转基因的试验品。’
接下来,我就用科学事实和数据来一一驳斥。”
“先看她对转基因技术会引发生态灾难的危言耸听。
自转基因技术应用以来,全球已广泛种植转基因作物长达几十年。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持续追踪转基因作物种植情况,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并没有出现如她所描述的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灭顶之灾的情况。
以抗虫转基因作物为例,种植抗虫棉后,棉铃虫等害虫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不仅保护了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有益昆虫,还降低了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从生态平衡角度来看,通过合理的农业措施,转基因作物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并未打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科研人员在转基因技术研发过程中,会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和监测,对可能出现的生态风险提前制定应对策略,以确保转基因技术的安全应用,
所以说转基因技术会带来无法控制的生态灾难是毫无根据的恐慌言论。”
“再说说她对转基因作物产量的错误认知。
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数据表明,转基因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方面有着显着成效。
例如,在巴西,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其产量也不断攀升。转基因大豆通过转入抗除草剂和抗虫基因,减少了杂草和害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使得大豆单产比传统大豆提高了50%左右。同时,在非洲一些国家,种植转基因抗旱作物后,有效应对了干旱气候,保障了粮食产量,解决了部分地区的粮食短缺问题。
当然,传统农业通过合理种植管理和品种选育也能提高产量,但在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和不断变化的气候环境时,转基因技术为进一步提升产量提供了有力保障,二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农业发展。”
“最后,关于她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验证的质疑。
事实上,转基因食品在上市前要经过严格的安全性评估。国际权威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都制定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估的标准和指南。
评估内容涵盖了营养学、毒理学、致敏性等多个方面,并且要进行长期的动物实验和人体观察。
例如,美国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估已经进行了几十年,大量的数据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审批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在安全性上实质等同。
在我国,转基因食品从研发到上市,要经过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安全证书申请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严格的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其安全性。
所以说,认为转基因食品没有经过足够长时间安全性验证就贸然推广是不符合事实的,这种观点忽视了全球科学界和监管机构为保障食品安全所做的大量工作。”
杨青平教授深吸一口气,神情严肃,目光坚定地说道:
“顾秀林还持有这些错误观点:‘转基因作物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让很多传统的作物品种和野生近缘种逐渐消失,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和崩溃。那些支持转基因的人,很多都是被利益冲昏了头脑,他们不顾民众的健康和生态安全,只为了自己能从转基因产业中获取利益。转基因技术一旦大规模应用,就会形成垄断,农民将失去自主选择种子的权利,只能依赖少数几家掌握转基因技术的大公司,这会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