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顾秀林的错误(四)(第3页)
这些观点与事实严重不符,接下来我将逐一反驳。”
“首先,关于转基因作物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说法。
从实际情况来看,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并没有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以转基因抗虫玉米为例,在其种植过程中,由于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使得农田中的有益昆虫数量增加,如蜜蜂、七星瓢虫等,这些昆虫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许多国家在种植转基因作物时,都会采取措施保护传统作物品种和野生近缘种。
例如,我国建立了大量的种质资源库,对传统作物品种进行收集、保存和研究,确保其不会因为转基因作物的种植而消失。
而且,转基因技术本身也可以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培育具有更强抗逆性的作物品种,减少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依赖,从而保护野生近缘种。
所以,说转基因作物会破坏生物多样性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其次,指责支持转基因的人被利益冲昏头脑,这是对科研人员和相关从业者的污蔑。
在科学界,绝大多数支持转基因技术的专家学者,都是基于严谨的科学研究和大量的实验数据,才认可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和应用价值。他们致力于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为人类的福祉做出贡献。每一项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和监管程序,确保不会对民众健康和生态安全造成危害。
而且,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也为社会带来了诸多益处,如提高粮食产量、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等,这些都是为了公众的利益着想,而不是所谓的只为个人谋取利益。”
“最后,关于转基因技术会形成垄断,损害农民利益的观点。
在全球种业市场中,虽然有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在转基因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市场竞争依然十分激烈。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发展自己的种业,鼓励本土企业进行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例如,我国就有众多科研机构和企业投入到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中,培育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作物品种。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种业市场的监管,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农民的自主选择权和合法权益。农民在选择种子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转基因或非转基因种子,并不会受到强制限制。
所以,说转基因技术会导致农民失去自主选择种子的权利,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杨青平教授又皱了皱眉头,眼中闪过一丝无奈,语气坚定地反驳道:
“顾秀林还说‘现在的转基因安全性评估都是走过场,都是在为转基因的推广开绿灯,根本没有真正从科学和安全的角度去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
这简直是对全球转基因安全评估体系的严重误解与诋毁。”
“全球范围内,转基因安全性评估有着极为严谨且科学的流程。
以我国来说,依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转基因生物从研发到进入市场,要历经多个关键阶段的严格评估。从实验室研究阶段的基础数据积累,到中间试验对小规模种植环境下各项指标的监测,再到环境释放阶段对较大规模种植时生态影响的观察,以及生产性试验的长期实践检验,每一步都有详细的标准和严格的监管。
在评估内容上,涵盖了毒理学、致敏性、营养学等多个维度。毒理学评估会通过长期动物实验,观察转基因食品对实验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方面是否存在不良影响。
例如,对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评估中,科研人员对实验动物进行为期两年的喂养实验,监测各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与传统大豆喂养的动物并无显着差异。
致敏性评估则是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模拟消化实验以及动物实验等多种手段,判断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引入新的过敏原。
国际上,像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权威组织共同制定的转基因安全评估指南,被各国广泛采用,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同时,评估过程中的数据和结果都是公开透明的,接受科学界和社会的监督。如果有任何潜在风险被发现,相关转基因产品根本无法通过审批进入市场。
所以说,现在的转基因安全性评估是科学、全面且深入的,绝不是顾秀林胡说的所谓走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