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专家张启发院士是什么样的人?(第2页)
记者在走访华中农业大学后证实,华农水稻团队的其他成员,包括学生也经常吃转基因大米。另外,每年华农大实验室开年会,或外面专家来交流,华农在接待时都会标注好,一种是非转基因大米,一种是华中农业大学研发的转基因大米,可以由大家自由选择。转基因大米还作为单位福利发放,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教师有100多个人,每年都能领到两包。这些转基因大米都特别受到教师们的欢迎,他们自己吃,还把好消息告诉亲朋好友,包括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以外很多人都主动找林拥军他们去讨要。
记者又向他抛出了一个问题,网络上一些自媒体说,你们华中农业大学如此坚定地搞转基因水稻研究,背后肯定有跨国公司在操纵,你怎么看?林拥军听了非常气愤,但是又无可奈何。他叹息半晌,对记者说:“我们根本没跟哪个公司在合作,签什么协议,考虑要卖给谁,由哪个公司独家去做。我们推广的最大用意,在于服务农民和农村。水稻科研是公益性科研,是由国家拨款的。大家不要这样去看农业,都这么看,我们国家的农业真发展不起来了!农业科学家都非常清贫。国外公司跟我们到底有没有利益协议,你们可以去调查!”
林拥军说,张启发老师就是一个甘于清贫的人,他从来没有和什么外国公司合作过,就是一个老老实实的知识分子,什么名利他都不感兴趣,就喜欢一头扎进实验室里面。在他的眼中,张启发是一个很天真的人,甚至有点像小孩子,不懂人情世故,就喜欢“玩科学”。他对学生管理得很严,也不允许学生在媒体上评价自己,他认为,我不需要学生为我说好话。
笔者在这里突然想到,外界的民间舆论经常拿“张启发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来质疑张启发对国家的忠诚,好像只要是外国的院士就一定“替外国人干坏事”。这样的逻辑让人哭笑不得。其实,美国科学院确实有外籍院士,这些外籍院士不仅仅有张启发,还包括了钟南山、屠呦呦等人。钟南山、屠呦呦一样是美国院士。在美国,科学院院士不是官员,只是一个荣誉称号。美国科学院也不会颁发经费,不受政府和企业控制,只是一个民间学术团体。
还有不少人拿张启发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关系”来攻击他。这其实是他们被阴谋论忽悠了。在一些地摊文学中,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共济会、光明会是三大阴谋论主题,好像他们要联合起来干坏事,给大伙儿添堵。但其实洛克菲勒基金会只是一个用于慈善事业的公共教育基金,账面都是透明的,直接在网站上公开细目。自成立的这100多年来,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了一些教育和农村扶贫项目,还给非洲、大洋洲等落后地区培训公共卫生医务人员,资助建立面向贫民的医院,向癌症研究机构提供一定的资助。在历史上,英国人弗莱明在发明青霉素的研究过程中就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大力资助,而青霉素已经挽救了亿万人的性命。
中国最着名的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就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全资资助的项目之一。北京协和医院被誉为“亚洲最好的医学中心”,在我国乃至世界享有盛名,其在中国医学界的崇高地位,就相当于清华北大在教育界的地位。2017年11月11日,《2016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和《2016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发布,北京协和医院名列榜首。2018年12月4日,北京协和医院被国家卫健委公布为首批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医院。2019年11月10日,《2018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发布,北京协和夺得冠军。2019年12月,《2018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报告》发布,北京协和医院科技量值排名位列前3位。据2019年的数据,该医院门诊日均接待患者接近2万人。没有克菲勒基金会的援助,就没有今天这所救死扶伤的医院。可以说,洛克菲勒基金会是为世界作出过巨大贡献的。
但张启发院士与该基金会并没有什么联系,张启发院士出国留学是官派,一切费用都是国家资助。据华中农业大学的党办人员介绍,关于张启发院士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水稻顾问”的说法,那纯粹是子虚乌有的编造。洛克菲勒基金会从来就没有设立这样的职位,也无需设立。她只是一家普通的公益慈善机构而已,又不是商业企业,要这些东西干什么?
后来张启发在20世纪80年代学成回国,没有下海经商,没有去高薪外企,就拿着微薄的一点工资,即使还不如“卖茶叶蛋的”,也依然坚守清贫,只是一心一意地扑到科研工作上去。在本世纪初,他的一家还挤在很狭小潮湿的旧楼里面,破破烂烂的灰色墙体,阴天还总漏雨,他也没有丝毫抱怨。物质条件的匮乏,没有动摇他报效祖国的决心,他义无反顾地钻进课题,总是想着怎么样把工作做得更好。最让他开心的是,2009年2月27日,56岁的他获得了2008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站在颁奖台上的张启发,被认为是荆州人民的骄傲。也就在这一年,媒体送给张启发院士一个“转基因水稻王”的雅号。张启发院士作为荆州中学的杰出校友,被邀请回母校参观访问。在母校,张启发向恩师们深深地鞠躬,以表感激之情。他的恩师们拉着张启发的手,回忆当年的学习情景,勉励他继续攀登科学,为国家多做贡献。这时候的张启发,已经是国家农作物分子技术育种中心主任,他向恩师们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工作,他说,我的课题目标就是“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
一说起他的工作,张启发就控制不住,总是谈个滔滔不绝。张启发的亲人和同事们也都认为他很“怪”,是一个“怪人”。“就是和陈景润那样的传统知识分子一样。什么都不懂,把科学研究当成生命。”认识他的小薇老师说。据张启发院士的妹妹张晓萍说,自大哥留校任教后,就极少回老家,嫂子是同校的教授在重点实验室工作,夫妻二人整天扑在事业中废寝忘食,平常根本看不见人影。张晓萍说,除了回家看望父母,大哥极少回来,哪怕是全国人民最重视的春节期间,别人家家户户都在娱乐放松,可是大哥依然一门心思的扑在工作中,“我们打电话给他,都要赶在早上7点半前,或是晚10点后,否则联系不上。”“他回来滞留的时间也短,最多不过两天。每次回来都必定要转一下农田,看一下作物长势,非常关心农村现状。”张晓萍还说,大哥从事的研究主要在实验室,但他非常关心环保,经常询问施用的农药和成本,作为他的相关科研课题的第一手资料。
在华中农业大学,大家对张启发院士的印象,一是他穿着朴实,皱巴巴的老旧褂子能穿十年;
二是为人谦虚,从来没有架子。他曾经做过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院长,却被公认为是最没有官样子的人。后来当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一样是平常人的模样,学生可以直接去请教问题;
三是张启发是标准的“科研狂人”,他不但自己以身作则忘我的投入科学工作,对自己带的研究生也是高要求。
他曾经给学生们写了一份信,说“博士生每天的工作时间12小时仅为下限”:对博士生而言,每天工作12小时是正常的,少于这个时间就不正常了;每周工作六天半以上是正常的,少于六天半就不正常了。我这里是基于美国phd四年学制所得到的概念。在我们目前三年学制还要强制性学半年英语的情况下,上述时间的投入充其量也只是一个下限。对此,张启发的学生也有“抱怨”但又满怀敬佩,“周末被叫到实验室?这太平常了。有回我连续两个星期天去迟了,便接到张老师的邮件,说我的时间投入不够。”一位弟子说,“不过,任何时候,他给我们打电话,一定是在实验室。他对学生的一切要求,自己首先做到了。”
张启发还总是直截了当地鞭策和激励学生,他说,“我很希望我们实验室出去的人将来在国际上都成为知名人士。博士论文做得好,竞争性就强,我也乐意推荐,用人方也愿意接收。博士论文做得不好的,我不愿意推荐,而且推荐起来难度也大。其实,各人的路在各人自己脚下,各人的命运在各人自己手里。成败兴衰,全在各人,请各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