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专家张启发院士是什么样的人?(第3页)

四是不张扬,个性非常低调。

张启发院士不忘回报家乡,当得知家乡要修建村级公路时,他慷慨解囊,拿出自己多年的科研奖金和工资积蓄,给予了捐助,并积极前往县里争取资金。经他的多方努力,2007年,由埠河通往雷州的泥巴路终于变成了水泥路。水泥公路建成后,镇政府非常感谢张启发院士为此作出的贡献,便悄悄把他老家门口的一段200米的路段修成了水泥路,方便了周边数十户村民。张启发知晓后,因这“特殊化”很是忐忑不安。据张晓萍回忆,“每次回家探亲之前,都要和我们通电话,要我们千万别惊动了镇里村里的领导,有时邻居都不知道。不过,只要他回来,在农田里总能找到他。”

张启发院士的家教极为严格,他对亲人朋友乐善好施,对自己的家人却非常抠门。他的女儿上大学,提出需要购买一部手机,因为同学们全部都有了,没想到父亲自始至终都没有同意还训斥女儿不要乱花钱,凡事要奉行节俭。可是这样“吝啬”的人,他却资助了妹妹的大女儿上大学的所有费用,一连资助了5年之久。但是到了侄女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他又铁面无私地拒绝为亲人走后门,拒绝他们借助自己的影响力。张启发院士说,你们要自己闯天下,不要依靠父辈。

张启发院士还非常注重学术道德的塑造和坚守。

2016年起,华中农业大学《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作为研究生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开课,张启发作为华中农业大学学术道德委员会的主任,为学生们担纲第一讲。张启发从学术规范的定义谈起,他结合具体案例,阐释了学术规范的内涵,并告诫研究生新生要引以为戒,时刻谨记科研讲诚信,护之如“爱眼”,做实事求是的科研工作者。在华中农业大学内西体育馆的讲课台上,张启发院士对面前的同学们一再强调说:“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是华中农业大学一直以来的坚守”。张启发结合自己治学育人的经验和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的工作心得,为同学们解读了基本学术规范制度,并分析了抄袭、剽窃、伪造或篡改数据、重复发表、不当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判定依据、界定方式及处罚细则。他语重心长地对新生们说,希望你们一定树立科研诚信意识、提高科学道德素养,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

张启发院士还有一个非常固执的习惯,就是只要是在pnAs上发表论文,坚持要用中文署名。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张启发院士团队发表在pnAs的7篇论文,每篇的署名都是如此。pnAs是全球最权威的科学核心期刊,与nature、sce齐名,是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综合学科文献之一,全球科学家以在上面发表文章为荣。而用英语以外的母国文字给论文署名的,这种情况自创刊以来非常罕见。像张启发院士这样要求必须以中文署名且不容商量的,则是头一份。熟悉他的朋友都说,老张是一个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人,总是执拗地向外界表达:我是中国人,我是来自中国的科学家。

但这样一个在工作和事业上严肃、耿直、古板,甚至有点“古怪”的人,却会做出一些让人会意一笑的事情来。

一位张启发的学生回忆,在实验楼旁边有一块绿油油的草地,有些学生放学后为了抄近路,总是经常从草坪中穿行。张启发院士观察到这个现象,就说“小草被踩疼咯”,于是他亲自动手制作了一块警示牌让人摆在草坪的显眼位置,上写:“草坪变小路,于心何忍?”

还有一次,一名学生在校园的马路上随手丢了一张废纸,恰好被旁边的一位老师看到了,这位老师立即皱起眉头,批评丢废纸的学生。一通数落让这名学生脸上通红,后来一问同伴才知道,批评她的竟然是张启发院士。

这样一位可爱的老师,总是对年轻后辈充满了期盼。人民日报记者田豆豆曾经请张启发评价水稻研究团队中的青年教师。在早些年,在水稻研究领域,有个无人不晓得“八大金刚”,就是张启发团队中的八个优秀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每年总有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1998~2009年水稻文献发文量中国前10名的研究机构中,华中农大居第六位,篇均引用次数达到14.89,位居全国各科研院所之首。田豆豆本来以为,张启发肯定会对团队中某些老师的工作进行表扬,没想到他却皱起眉头,说:“我很焦虑,这些年轻人中将来会不会有领军人物。”他说,你们看刘后利先生,都说他是两个院士的老师,那么将来评价我的工作,也要看学生中能不能出院士一类的大家。

为了鼓励学生成才,张启发还把自己的工资和科研奖金都捐献了出来,用作奖学金。前面我说过,在2009年的时候,张启发获得了2008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当时的奖金是100万元人民币。他在颁奖大会上化用美国黑人社会活动家马丁·路德金着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的经典句子,发表了获奖感言。颁奖典礼过后,采访他的记者就问:“这100万元奖金您打算怎么花?”张启发不假思索地说,“捐出去,做奖学金!”

其实,早在2003年年底,张启发就将他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所得到的20万港元奖金全部捐出来,在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设立了启发奖学金。他对学生们说:“叫启发奖学金不是要你们记住我张启发,而是希望启发你们思考自己为什么学习。”2009年4月23日,他又给母校荆州中学捐款了5万元设立奖学金,资助该校的学业优秀者和高分考取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学生。

曾有记者提问张启发,当年为什么要借用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做演讲,张启发说,我是研究“绿色超级稻”的,为的就是让中国的农民少打化肥农药。其实我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就是希望与广大热爱生命科学的青年学子一起建设伟大的事业,让我们中国人自主产权的农作物种子占据和垄断国际市场,“中国人的农业命脉,不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我们要有作为”,张启发说。

但张启发的人生梦想在现实中遭受了重大挫败,时至今日,张院士团队研发的科技成果还静静的躺在那儿,就那样过了整整27年之久!

张启发水稻团队的成员林拥军曾经在9年前对记者说,“转基因作物发展已到关键时刻,需要国家作出决断。海外公司正在觊觎东南亚巨大的水稻市场。中国有4.5亿亩,印度有7亿多亩,还有越南、泰国、缅甸等。我国水稻的转基因研究,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领先的,这是可以在任何场合说的话。但我很担心,这好不容易领先的技术会无限搁置下去,优势就会逐渐丧失。”

这个优势已经在不断流逝之中。更让人痛心的是,由于转基因被“妖魔化”,导致这些年报考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学生越来越少。山东农业大学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感慨地说,搞不清为什么外面这样看待他们,为国家奋斗了一辈子,却要背负污名,连研究生都少了。

想破除给人带来愚昧的信息茧房效应,就只能武装人类的大脑,接受更多的知识,多与主流科研工作者交流,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我相信,科学必然战胜愚昧,在未来的浩瀚星空,一定会有一颗行星以“张启发”来命名。

(本文写于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