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山都投毒了吗?(上)(第2页)

“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转基因技术以及相关企业和科研工作者。尊重科学研究的成果,相信他们是在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推动农业进步而努力,而不是被毫无根据的阴谋论所误导,对一项有着巨大潜力的技术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和排斥。”

张启院士思索片刻,决定再从科研流程与监管体系的角度,深入剖析这个问题,于是又继续在电脑上敲下了这些文字:“即使我们退一万步,或者退一百万步,甚至退一亿步来讲,假设世界上真的存在那么几个完全不要名不要利,一心只想消灭对方人口的疯狂企业或科学家,他们好似发了疯般,甘愿把自己送进监狱,一门心思研究所谓能消灭对方人口的生物武器。但这根本行不通。

稍有科研常识的人都知道,进行生物育种专利研究,从来都不是个别几个科学家能完成的,而是依靠一个完整的团队。个别几个心怀不轨的科学家想要往研究里投毒,怎么可能隐瞒得住整个团队呢?”

“我们再进一步假设,假如这些团队里上上下下几十人,甚至几百人,都被收买了,或者他们都集体丧失理智,不要名不要利,一门心思想把自己送进监狱,就为了实施投毒计划。即便如此,这依然是徒劳无功的。

要知道,任何一项转基因研究从立项到产品上市,其间要经历多达600多道实验,每一道实验都需要耗费巨量的资金和时间,平均从立项到上市要十几年之久。难道他们真的会用十几年时间,投入大量资源,就为了研究一个用来消灭人口、让自己身陷囹圄的有毒产品吗?这显然不符合常理。”

“就算真出现了这种超级极端的情况,有一批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科学家小团伙,不要名不要利,铁了心要投毒。但他们也无法得逞,因为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可不是他们自己说了算,也不是他们自己做实验就能定结论的。

这里还有不涉及利益关系、具有专业资质的权威第三方机构进行审验。这个审验过程通常需要一到两年以上,甚至长达三到五年。也就是说,即便这些疯狂的科学家耗费十几年进行投毒研究,到了最后,也难以通过第三方机构严苛的审验。”

“这些第三方机构,汇聚了各领域的顶尖专家,他们遵循严格的科学标准和规范流程,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等进行全面评估。一旦发现任何潜在风险或不符合标准的地方,都不会轻易放行。

所以,从科研流程和监管机制来看,所谓利用转基因技术进行恶意投毒的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是缺乏对科学研究和监管体系基本了解的臆想。我们应该相信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监管体系的可靠性,以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看待转基因技术。”

张启院士微微摇头,对于那些毫无根据的谣言深感无奈,手指再次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

“咱们不妨继续推演这种极端假设情况,即便退到了最离谱的境地,假设第三方研究机构真的‘瞎了眼’,竟然让这些所谓的‘有毒转基因产品’通过审验,投放到了市场之中。但别忘了,市场上的消费者可不是傻子!他们是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关乎自身与家人的健康,怎会对食品安全问题坐视不管?一旦食用转基因产品后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或者发现有安全隐患,他们必然会毫不犹豫地拿起法律武器,通过起诉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而且,市场上还活跃着众多职业打假人。他们时刻瞪大双眼,不放过任何可能存在问题的产品,尤其是备受争议的转基因产品,更是他们紧盯的目标。这些打假人无比渴望通过揭露产品的安全瑕疵或隐患来获得名利,只要转基因产品露出一丝一毫的破绽,他们定会迅速将其曝光,绝不会轻易放过这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