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智宏: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第3页)

新的思路就是弄清楚相关的稀有成分的基因,转到微生物中去用发酵来生产,从而大幅度提高人参稀有成分的含量。

农业将与很多方面有越来越多的联合,包括食品加工、医药等。

美国科学院对美国农业未来发展提供的政策建议就走在了前面。

今年,他们为美国政府提供的咨询报告提到农业发展的五大方向,其中四个都与信息技术相关,包括:整体思维和系统认知分析技术,这是农业科技突破的首要前提;新一代传感器技术,希望有更方便的传感器能够把大量的田间实验数据直接集中起来;数据技术科学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依靠大数据分析,来帮助处理海量信息;突破性的基因组学、精准育种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将加速传统育种、更加精确地育种;加强对微生物组技术的认知和理解,对农业系统运行也很重要。

中国科技工作者要思考未来农业科技如何与现代科学技术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必须重视农业科技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学受到了国家重视。但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对农业科学的重视还不够。

我们希望国家能够不断支持农业科技。

实际上,农业在不断地发展,今天的农业跟几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十年前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

以苗木产业为例,未来肯定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其中有很多科学问题亟待解决。

生产和加工苗木的企业将实现高度自动化,这对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花卉不是多年生的,而是春天种下、冬天死亡,次年还需购买新的苗木,这对育种栽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地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植物工厂悄然兴起,这对人工光照、营养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农业向科学家提出了很多问题,有些是过去想都没想到的问题。

既需要提高作物的营养成分,有时还需要去除掉不好的成分。

这对作物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问题,调控植物的营养成分必须对新陈代谢有更深入的研究。

因此,我国农业科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必须要持续加强。

总的来讲,我国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是比较薄弱的。

新技术的运用,如基因编辑技术对精准育种而言更快、更有效,应当得到支持。

呼吁有相应的政策帮助科学家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到产业当中。

发展新技术的时候,需要有一批专家,包括农业经济专家和科学家一起,向主管部门提出政策制定的建议,这样才能有助于农业科技快速发展。

(本文发表于2020年,作者许智宏,系北京大学前任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记者李晨根据其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战略合作座谈会上的主旨演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