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科学是迷信,健康就是一种病(上)(第3页)
科学主义是怎么来的呢?
我查阅了资料。科学主义的英文(stis)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出现(注,达尔文的生卒是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德国哲学家狄尔泰(wilheldilthey)在十九世纪末主张:人文学的研究方法与科学方法不同,人文学应该“主观”,与科学的“客观”相对,并批评那种试图将科学方法应用于人文学(指法律、艺术、历史和宗教)研究的思想为科学主义。
赵南元教授说的一针见血:
“反科学的势力公开站出来宣扬反科学多有不便,还需要羞羞答答遮遮掩掩,“反对科学主义”就成了反科学的一顶隐身帽。反科学“文化人”在学术上无所建树,拿不出过硬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只能靠扣帽子、打棍子的非学术方法来对付批评者。所谓“科学主义”就是反科学势力用来对付批评者的一顶大帽子。遇到与他们观点不同的人,不需要任何符合学术规范的论证,只需给对方扣上“科学主义”的大帽子,就可以得胜回朝了,实在是方便得很。
所谓“科学主义”,如果存在的话,也只是哲学史(而不是科学史)上的一个流派,是某些哲学家对科学的看法而已,与科学本身并无关系,与科学家也没有关系。如果有谁真的要反对“科学主义”的话,应该到哲学家中去寻找科学主义者,而不应把矛头对准科技界。把“科学主义”说成是科技人员乃至热爱科学的公众的“缺省配置”,视广大科技人员如“敌占区”,向公众散布妖魔化科学的言论,当然不是反对什么“科学主义”,而是地地道道的反科学。”
科学不崇拜权威,只重视证据
温伯格在《湖畔遐思:宇宙和现实世界》中做如下阐述:
在科学上我们也有我们的伟人,如爱因斯坦,他毫无疑问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但我们并不会将他们视为永远正确的圣人。对于那些平时尊重独立思想和正视矛盾,即特别是在涉及宗教问题时爱默生所推崇的人格的人来说,科学上的例子对传统宗教中的权威会产生负面影响。这个世界需要有偶像,但圣人可以少些。
前面已经知道,所有的科学家都承认科学不是万能,有其局限性,不能包打一切。那么,对科学的“盲目信赖”会不会存在呢?比如说,看见“科学界”某些人说某个事物是对的,就一致拍手称好。
其实,这种“信赖”与科学无关。科学精神的本质是只认证据和事实,把权威看的一钱不值。任你是名校长、大科学家、名牌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超级大国总统,如果拿不出可以检验的让人信服的证据,我们就一概保持怀疑。与之相反,迷信不要证据,服从权威。
举例:
有“真\\伪专家”打着科学的旗号兜售所谓的“高科技保健品”,比如“离子水”,普通民众由于缺乏科学认知,一看,嗷,是“专家”推荐的,似乎“很科学”,便选择了盲从。
其实,民众对之迷信的本质是“缺乏判断力——迷信伪装成代表科学的权威”。说穿了,还是迷信了“个人权威”。
不管这些“专家”是不是真的,也许他是一个名流,但拿不出确凿的证据证明其推荐的保健品确有疗效,我们就不认可他的说法——不管他是教授、院士还是部长——这样才是不迷信的态度。
由于科学素养不高,错误迷信“个人权威”的行为,恰恰不是迷信科学,而是脱离了科学。而科学精神就是保持对“权威”的质疑,是“动态开放的方法”,科学本身恰恰最不迷信任何权威,把权威看得一钱不值。再说,伪保健品本身与科学无涉,就是迷,也不会是迷信科学,而是迷信伪科学。
所以,“迷信科学”本身就是一个语言思维逻辑上的悖论,正确的表达是“迷信了披着科学外衣的权威”,而科学只信服证据,不迷信权威(包括科学家),把拿不出确凿证据的权威看得一钱不值,迷信权威这样的态度是被科学精神所严厉批判的。
朱清时就是一个反面的例子,他是一位有贡献的化学家、高居中科院院士,但他宣传迷信和伪科学。虽然他是某个研究领域的专家权威,但支持朱清时的仅仅就是宗教徒、玄学爱好者,没有一个严肃的科研工作者认同他的观点,科学界对他的言论多予以批评,他的院士的帽子根本不起任何作用。原因就是科学界推崇的是证据,认事实说话,而不是认帽子说话。所以,朱清时被称之为民科的精神教父,通常认为朱清时晚年已经成为一个玄学家。
所以,“迷信科学”是一个荒诞可笑的伪命题,任何一个稍有基本逻辑判断力的人都不会相信这种幼稚、荒唐的鬼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