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科学是迷信,健康就是一种病(中)(第3页)

我的朋友,儒学泰斗李申教授说过:我曾说过“阴阳五行理论是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用当时的哲学来整理中医实践成果的一种理论”。两千年前讲阴阳五行是先进的。两千年后我们还讲阴阳五行,再过两千年我们还讲阴阳五行吗?历史上,中医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但没有突破阴阳五行的大框架。现在,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无论从哲学上还是从科学上,都有许多发展。我们应该吸取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发展的成果。我希望中医界能够有一批专家像汉代着《内经》一样,借助现代先进的哲学思想,科学成果,使中医理论有个根本突破。

科学对待经典着作:漠视

科学乃是源自于人类理性思考所孕育出的结晶,它代表着人类运用智慧去探索未知世界、揭示事物本质以及追寻客观真相的不懈努力。然而,迷信却恰恰是人们舍弃理性思维后的盲目笃信,是在迷茫困惑时毫无根据的信仰选择。

在现实生活当中,许多迷信的追随者之所以会落入陷阱并遭受欺骗,往往正是因为他们未能清晰地分辨出科学与迷信之间那道至关重要的界限。科学宛如一盏明灯,照亮着人类从懵懂无知逐步迈向睿智成熟的道路;它是一种充满活力且不断演进的方法论,旨在协助我们深入探究宇宙间万事万物内在运行规律,并提供最为行之有效的途径来认知这个广袤无垠的世界。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宗教。宗教通常呈现出一种相对静止不变的态势,其对于经典教义及着作持有绝对尊崇的态度,严禁任何形式的批判或修改。例如某些宗教将诸如《xx经》之类的典籍奉为至高无上的真理准则,坚信其中每一个字都神圣不可侵犯且不容丝毫变动。

相比之下,科学展现出无比开放包容的胸怀,不仅欣然接纳针对自身所有理论学说的质疑与挑战,甚至还积极鼓励这种批判性的审视与反思。科学从不妄自尊大地吹嘘自己拥有所谓的“大智慧”、“最高真理”或者“永恒正确性”,而是始终保持谦逊谨慎的姿态,在不断自我否定与更新完善的进程中持续向前发展。

举例:

如今这个时代,人们对于那些被奉为经典的着作似乎不再抱有以往那般浓厚的热情与尊崇之情。尤其是在科学界,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当现代学者撰写有关生物学领域的学术论文时,他们几乎很少会将像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这类经典之作拿来当作有力的证据加以引用。相反地,他们更倾向于直接运用dnA的实验数据来支撑自己的研究观点和结论。

然而,真正具有良知且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科学家们却并非如此轻易地忽视过往的智慧结晶。比如着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他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曾经,霍金在世界第七次万有引力大会上竟然出人意料地公开否定了自己之前所提出的关于黑洞信息丢失的理论。要知道,这一理论可是他花费了数十年时间苦心钻研并一直坚守着的成果啊!但就在那短短一分钟内,凭借着新的观测结果以及深入思考,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毅然决然地推翻了自己长期以来坚信不疑的知识体系。这种勇气、坦诚以及对科学真谛的不懈探索精神着实令人钦佩不已。

宗教徒根本做不到这点,也不敢去尝试,如果做到,那宗教就不再是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