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均镒院士:我对中国大量进口农作物忧心忡忡

在农业科技中,转基因技术无疑是一颗最为耀眼的明星,吸引着无数关注的目光。而中国工程院院士盖均镒凭借其深厚的专业造诣和丰富的研究经验,为我们深入解读这一技术提供了独特而权威的视角。

 

盖均镒院士在作物遗传育种领域深耕多年,对转基因技术有着深刻的洞察。在他眼中,转基因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核心,具有传统育种技术难以企及的优势。从技术原理来讲,转基因技术借助dnA重组、转化等手段,将特定的外源目的基因精准导入受体生物,使其产生可预期、定向的遗传改变。这一过程打破了物种之间的天然屏障,实现了跨物种的优良性状集聚,极大地拓展了可利用的基因资源库,大幅提升了选择效率,让育种进程更加精准、高效,为培育出更优质、更具特性的农作物品种开辟了新路径。

 

从实际应用层面来看,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引发了一系列变革。就拿抗虫转基因作物来说,盖均镒院士指出,将抗虫基因成功转入作物体内后,作物自身就如同拥有了一座小型“杀虫剂工厂”,能够自主合成杀虫剂,从而具备强大的抗虫特性,并且对人类不产生任何风险。这一特性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以转基因抗虫棉为例,它的广泛种植不仅大大降低了棉农购买和喷洒化学杀虫剂的成本,减轻了他们繁重的劳动强度,还显着减少了农药对土壤、水源以及周边生态环境的污染,有力地保护了生态平衡。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由于种植转基因抗虫作物,每年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大幅减少,这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发展意义深远。

 

从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审视,转基因技术更是应对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双重挑战的有力武器。我国作为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粮食需求极为庞大,而耕地资源却十分有限,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重中之重。盖均镒院士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强调转基因技术能够赋予农作物更强的抗逆能力,比如抗干旱、抗盐碱、抗高温等。这些抗逆特性使得农作物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依然能够保证一定的产量,有效缓解了因环境压力导致的粮食减产问题,同时也减轻了对有限耕地资源的过度依赖,从经济层面降低了粮食生产的风险。例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耐盐碱作物,能够在曾经荒废的盐碱地上茁壮成长,这不仅为开垦利用盐碱地资源提供了可能,还为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提升粮食总产量开辟了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