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为什么反对转基因?(第3页)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超过2%,就已算是肥田了。”一位长期研究有机农业的中国农业大学专家介绍,目前华北平原土地有机质含量平均0.8%~1%,有机质含量翻倍的前提下,土地实现20%产量的增收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此大规模的有机肥投放量,农民怎么负担得起这些成本?”

 

在蒋高明看来,通过提倡养殖场+种植业同步发展,既能解决有机肥的成本,又可发展循环绿色的生态经济,“农场的小麦、玉米有机产品能卖到6~10元\/斤,在北上广地区销量非常高,说明这种模式是成功的。只有高产量的农产品能卖出价格,农民自然愿意投入成本,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争议2“六不用”成绩:

 

将颠覆国际对有机农业的主流学术?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认知是,采用有机方式生产的农业,产量与传统农业相比均有20%左右的下滑。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玛古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环境研究所主任佛利,2012年发表在《自然》杂志的报告中指出,对1979-2011年比较有机种植和一般种植的66项研究分析发现,有机蔬菜和谷物的产量会比一般同类作物降低26~33%,有机水果和产油种子比传统农业的产量低3%到11%。而发达国家有机农业产量比传统农业要低20%,发展中国家有机农业产量要低出43%。

 

“我们的研究成果,可以说完全颠覆了有机产量不如传统农业学说。”蒋高明称,其研究成果已整理成学术论文对外投稿。

 

据悉,蒋的论文被《自然》等权威刊物拒绝发表,认为与主流学术观点相悖。对此,蒋称,论文“被另外几家国际一流权威刊物接受了”,但他拒绝透露刊物名称。

 

蒋高明还称,目前弘毅生态农场的科研项目,已实现了自给自足,并为之申请了12项专利。

 

争议3

 

蒋高明其人:

 

生态农业创新者还是不学无术者?

 

在弘毅农场科研试验的9年里,对蒋高明的种种争议也随之而来。

 

支持者认为,蒋高明对弘毅农场进行的生态农业实验,能以绿色循环的模式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三农”问题实质性解决。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戚桂峰甚至认为,按照这样的实验,“仅用全国18亿亩农田中的6亿亩低产田,经过改造就能保证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但新京报记者查到一篇以“植研所人”名义发表的文章,言辞激烈地指出,“学术上,蒋高明是我们所倒数第二的研究员,评估中被严重警告。他在外面自称植物所首席研究员,让大家以为他是植物所第一块牌子,但我们所没有首席研究员,是蒋高明自己在自己课题组的网页上给的职称。”

 

对此,新京报记者向中科院植物所多位负责人求证,但并未得到回复。不过,另一位植物所老专家向新京报记者证实,所内并未设置首席研究员这一职位。但对外界的举报和批评并不知情,对蒋的印象是“很擅长公开发表意见的生态学家”。

 

对于排名,蒋高明则予以了否认。

 

蒋高明说,他为弘毅生态农场申请的专利,“权益所有人为中科院植研所,所有收入都会上交所里。并且弘毅农场只是卖技术,来保持科研课题的自给自足。”

 

新京报记者发现,蒋高明对转基因的强烈质疑也引发了许多争议。2007年开始,蒋高明以中科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生物科学家身份连续发表多篇反对转基因文章。

 

蒋高明称,弘毅农场正在启动商业化进程。他称,从2013年起,弘毅农场陆续同各地种植农场合作推广有机种植养殖,目前面积已达14.5万亩,还与国内政府相关基金合作建立了绿链有机食品电子销售平台,计划在3-5年内发展生产与销售会员1000万人。

 

对于蒋称的14.5万亩农场,截至发稿,蒋高明未对记者透露具体名称和地点。

 

(记者 李栋,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