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为什么反对转基因?(第2页)

 

蒋高明不懂农业,不懂转基因,却批判转基因,也被主流报纸和网民批判,他以《我对转基因的真实态度》回应:

 

第一,转基因技术一定要研究,如果应用,则需要时间来检验。

 

第二,粮食问题的真正原因,不是种子不争气,而是农民不愿意种地,另外,耕地质量因为长期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地膜,出现了地力严重下降。

 

第三,转基因只能抗一种害虫,防治其他害虫依然要使用农药,而且长期种植转基因作物会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

 

第四,用生态学的办法恢复生态平衡,不打农药,就可控制害虫,实现低产田向高产田转变。

 

这是他重申“用生态农业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观点,而他的观点产生于他的仅仅20亩的生态农业试验田,却要指导18亿亩耕地。

 

实际上,生态农业或有机农业的有机农产品一般产量较低,价格较高,市场较小,可满足崇尚有机且收入较高的小众群体的需要。全世界平均,有机农业约占1%的耕地,却占10%的销售额。要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要解决70亿人吃饭问题,还是离不了化学农业,当然,化学农业也需要生态农业来修复。

 

(本文于2012年发表于《大河健康报》、中国食品网,作者杨青平教授。)

 

附录:《中科院博导“六不用”种田被疑炒作》

 

2015年10月20日

 

来源: 新京报、新华网

 

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不用农膜、不用添加剂、不用除草剂、不用转基因,这是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博导蒋高明,在老家山东平邑县蒋家庄创办弘毅生态农场时倡导的生态种植法,称为“六不用”。

 

2006年创办至今,弘毅农场宣称采用“六不用”种植法,并称其已发展成当地“生态种植业标杆基地”,平均亩产1153.4斤,对比试验得出超过采用化肥、农药传统种植的土地产量近14%,每亩平均效益达到5000元,是当地农民种植收益的5倍之多。

 

但采用“六不用”种植方法,产量和收益轻松超越农药、化肥土地的结论,也引来了业内有机企业、农业学者的质疑。有观点质疑有机肥成本太高、结论对比不公平,甚至有人直接批判蒋高明本人“不学无术”。

 

10月16日,中科院博导蒋高明对新京报记者承认,确实收到很多“质疑声音”。

 

争议1

 

生态农场的产量效益:

 

产量超传统种植 效益高5倍?

根据弘毅农场近日公布的数据,其“六不用”农田2014年有机玉米验收产量为1364斤\/亩,有机小麦产量1127斤\/亩。2015年有机农田实打验收产量1194.5斤\/亩,平均达到1153.4斤\/亩。

 

“试验田很早就达到了吨亩良田,最终还得看大田产量。”中科院博导蒋高明对新京报记者称,其研究团队租借的是村里“条件最差”的农田,在带领农民采用“六不用”法生产,停用农药、化肥、除草剂3年后,总共45亩大田收获产量4.1万斤,平均每亩达911斤,超过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田地产量(平均800斤\/亩)的13.8%。

 

蒋称,“这充分说明,如果农民愿意往土地上投入,有机农业是增产而不是减产的。”

 

不过,有机农业人士和种植企业对“六不用”法高出传统种植产量提出了疑问。

 

“我搞有机产品七年,最高也只实现了年产量与用农药化肥田地的持平。”一家北京有机农业种植基地负责人说,规模化种植环节要实现超越传统种植很困难,“即便是产量持平的状态,种植成本也要高出2倍。”

 

一家有机企业项目负责人说,采用有机种植方式的土地,在土壤肥力、酸碱度非常理想的状态下,才有可能达到使用农药化肥的土地产量。并且要换在同等肥力、同等环境经改良的土地中进行严格对照实验,这样得出的有机产量结论才具备说服性。“拿普通土地产量来参照对比,不公平。”

 

对此,蒋高明称,“六不用”法产量能超越传统种植的关键,在于土壤的施肥和病虫害控制。目前弘毅农场已连续9年,按照5吨有机肥\/亩的投放比例来涵育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已达到了4%。

 

蒋对新京报记者算账,按照投入的有机肥、麦种、杀虫灯、灌溉等成本来看,“六不用”投入在1100元左右,“每亩地平均能达5000元左右的收益,而周边农民传统种植的土地效益在1000元\/亩,差值5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