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对特异功能的盲目信任(第2页)
社会传播与夸大效应:类似的所谓“特异功能”故事在社会传播中很容易被夸大。一个普通的事件经过多人传播和渲染,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神奇。也许最初教师只是有一些比较准确的猜测或偶尔说中了一些事情,经过不断传播和添油加醋,就变成了具有神奇预测能力的“特异功能”。
从验证和证据的逻辑角度来看:
从物理学层面来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遵循着一系列既定的物理定律。时间的单向性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未来是尚未发生的,没有任何已知的物理机制能够让信息从未来传递到现在,从而实现精准预测。那些声称能预测未来的说法,如老教师预测游泳比赛结果,违背了因果律。在比赛结果产生之前,诸多因素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包括运动员的临场状态、突发的意外状况等,这些变量无法通过某种超自然的方式提前被确定知晓。
生物学方面,人体的感官和神经系统虽然精妙复杂,但它们的功能是基于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环境的机制。人类的感知能力被局限在特定的频率和范围之内,例如我们只能看到特定波长的光,听到特定频率的声音。目前并没有任何生物学证据表明,人体具备超越这些生理限制,感知到尚未发生的事件或获取他人私密信息的能力。
再从科学研究方法的角度审视。科学结论的得出,需要经过大量的实验验证、数据统计分析以及同行评议。对于所谓的“特异功能”,如果真的存在,那么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应该能够在严格控制变量的实验环境下得到重复验证。但事实是,无数次针对特异功能的科学测试都以失败告终。历史上,许多声称拥有特异功能的人,在面对科学的检验时,都无法展现出其超能力,或者被发现是通过欺骗手段来制造假象。
王德峰作为一名哲学教授,本应凭借其理性思维和学术素养,为公众传递正确的认知。然而,他在讲述这些“特异功能”故事时,未进行任何批判性的分析,而是以一种近乎肯定的态度传播,这无疑会误导民众。公众往往对知名学者的言论抱有较高的信任度,这种未经科学验证的言论一旦传播开来,可能会引发公众对伪科学的追捧,削弱科学在大众心中的权威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从哲学层面来看,虽然哲学鼓励对未知进行思考,但这种思考不应脱离理性和实证。将未经证实的“特异功能”故事当作真实存在来宣扬,违背了哲学追求真理、崇尚理性的精神内核。哲学的发展历程中,无数先哲通过对自然、社会现象的理性分析,推动了人类认知的进步。而如今,这种宣扬“特异功能”的行为,无疑是一种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