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跃进为什么会犯错?(第2页)
并且,在全球范围的实际应用情况来审视,转基因作物已经历了多年的规模化种植实践,其种植面积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作物种类日益丰富多样,加工而成的食物种类也在不断拓展延伸,食用转基因食品的人数逐年递增。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在这漫长的实践过程中,始终未曾出现过任何一例经得住科学严谨论证的转基因食用和环境安全问题,这无疑是转基因技术安全性的有力明证。
在转基因产品的研发流程中,其安全性保障措施是极其严格且科学的。任何一个转基因产品在上市之前都经过了长期的实验。科学家在开展实验时,首要步骤便是确认转入的基因是否具有过敏性或其他毒性。这一确认过程采用了严谨的科学方法和先进的检测技术,只有在反复确认没有任何问题后,才会继续推进后续的 600 多个步骤。以动物喂养环节为例,这个环节需要用到起步5吨以上的试验材料,并且这些材料都是高浓度浓缩蛋白质材料,其浓度是普通情况的10到20万倍。如此超高浓度的设计,意味着如果转基因材料存在毒性,那么在实验过程中其毒性将会相应地提升10到20万倍,这能够极大程度地放大潜在的风险,确保任何细微的毒性都能够被检测出来。只有经过这样反复、严谨的实验过程,产品才会进入申请安全证书的阶段,而且在申请过程中,还需要经过第三方权威机构的严格审验,这些机构由专业的科研人员组成,他们秉持着科学、公正、严谨的态度,对转基因产品的各项指标进行全面、深入的审核,只有通过了第三方权威机构的审验,转基因产品才有可能最终进入市场,为消费者所用。
为什么艾跃进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至于艾跃进所提出的“大科学家们及其家人先吃”这一观点,从科学理性的角度出发审视,完全是一种荒谬无理的诉求。食品安全性的判定绝非依赖于个体的食用示范行为,而是建立在严格缜密的科学实验和严谨系统的论证基础之上。科学家们在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进程中,凭借着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大量确凿的科学证据,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怀有充分的信心,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自身及其家人也如同普通消费者一样正常食用转基因食品。所谓让大科学家们先吃,本身就是建立在谣言上的无知话。因为转基因本身就是安全的,特别是参加转基因科研工作的科研工作者,本身自己就吃了几十年。比如说华中农业大学每年都给自己的教师和家属发实验田里的大米,已经发放了30年,每一年都供不应求。很多院士也早就吃了几十年,包括他的家人。这充分说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有实际生活依据的,而不是像艾跃进所说的那样需要院士们用“先吃”来证明。
事实上,网络上关于转基因负面的信息,包括攻击中国科学家、攻击政府的那些言论,全部来自于境外组织。这些境外组织对中国怀有深深的敌意,他们蓄意散播转基因谣言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企图扰乱中国社会秩序、破坏中国的稳定发展,削弱中国在科技等领域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而我们境内的一些极端意识形态群体,包括部分极端网站,由于对和平开放的国策不满,便与境外势力相互勾结,利用转基因谣言来煽动民意,挑拨民众去攻击国家国策,进而损害国家的公信力。他们将境外制造的谣言进行二次加工,摇身一变成为谣言的“二传手”,雇佣网络水军在国内的各大媒体平台上进行大肆推送。
这就是我们如今所看到的铺天盖地的转基因各种负面消息的本质原因。
艾跃进在这个过程中,或许本心是爱国的,但由于他缺乏基础的信息检索能力,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储备,也毫无学术研究能力,并且长期处于信息茧房之中,信息通道闭塞,导致他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不实信息所利用,无意中做了损害中国国家利益的事情,成为了境外势力借刀杀人的工具,这实在是令人惋惜和痛心的。
事实上,大科学家们联名上书国家,给国家建言献策,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且院士跨专业给国家建言献策也是司空见惯的。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中,有诸多这样的先例:
1956年,众多院士联名上书建议制定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科技发展更是处于起步阶段。为了能够系统、全面且有规划地推动国家科技事业前进,以钱学森、钱三强等为代表的一批院士积极联合起来,向国家上书提出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建议。这份规划涵盖了众多基础学科和新兴技术领域,明确了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在随后的十几年间,我国在航空航天、核能利用、半导体等多个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许多科研成果从无到有,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和国防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快速起步和发展,也为后续的科技进步积累了宝贵经验和人才队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世纪80年代,一部分院士上书呼吁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投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凸显。一批来自不同领域但心系国家长远发展的院士们敏锐地察觉到这一问题,他们联名上书国家,指出环境保护对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建议加大在相关领域的科研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国家高度重视这一建议,随后逐步设立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科研项目和专项资金,推动了环境科学研究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为我国后续在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修复、资源保护等方面开展系统性工作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使得环境保护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融入到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之中。